一、健康管理的国际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一项名为“健康美国人的全民健康行动开始开展,该行动有三大目标:预防疾病、拯救生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坚持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用以节约开支。这时,健康管理逐渐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可。减少健康造成的损失,降低卫生费用,提高劳动力健康水平,是美国健康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健康管理更多的依托网络来实现大数据的集合与挖掘,用户健康数据的开发也更加完备。一些针对患病人群或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项目开始开展,美国政府也会为老年人、残障人士、低收入人群体等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这些项目的制定和实施,使居民获得科学的健康管理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自身健康水平;开展健康管理的企业,其员工因患病而产生的企业效益降低和卫生支出增加等情况得到遏制,并且减少了美国政府在医疗保健和医疗救助上的支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因巨额医疗费用所承担的压力。
日本是亚洲地区开展健康管理较早的国家,1959年,日本八千穗村率先开展健康管理行动,通过建立人手一本的健康手册,为村民提供一年一次的体检,并要求将居民健康信息详细记录在手册上,这对降低潜在疾病发病率,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大有益处。2000年,日本厚生省推出了“健康本世纪”计划,从营养与饮食、身体锻炼、吸烟、酒精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九个方面提出了70项具体目标,指导民众更好地开展自我健康管理。2006年,日本通过法律形式保障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效实施,法案对于健康管理的干预方案、评估方法等细节均作了逐一说明。日本民众必须参加体检。如果经过体检评估存在疾病或患病风险的居民,由厚生省认定的机构制订严格的干预计划,初始干预和6个月的生理指标、行为改变结果等评估都必须由医生、公共卫生护士、注册营养师及厚生省认定的机构执行。可见,日本详细的法律条款,严格的干预制度形成了其独特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二、健康管理在中国的需求现状
(一)慢性病成长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1.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导致慢性病患病率显著攀升 20世纪60年代以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主要是病毒、细菌和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肺结核等。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和运用,这些疾病逐渐消失。如今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重大与新发传染性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为33.1%,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分别为:36.7%、29.5%。与2008年比较,15岁及以上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9个百分点。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烟草使用、酗酒、高盐高脂饮食,静坐生活方式)处于流行高水平或者呈进行性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心脑血管发病率居全世界首位,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2亿,“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为45%、服药率为28%、控制率为8%)特征明显。
2.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日益严重
(1)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率快速上升: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调查发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1992-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同时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也在快速增加,2002-2015年,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从4.5%上升到9.6%,肥胖率从2.1%上升到6.4%。根据2015年中国肥胖指数,从地域上来说,北方地区肥胖指数35%高于南方27%。在肥胖人群不断增加的今天,减肥行业市场规模在2015年达到900亿,其市场空间还会因为不断增多的肥胖人群而继续增加。因此,在肥胖问题持续加重以及国内不断提高的爱美和健康意识,未来体重管理产品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2)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①膳食不合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与此同时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
②身体活动不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人们自主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行动并未随之增加。全国体质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以30-49岁的中年人锻炼最少。
③吸烟: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1/3以上。2016年中国人吸烟现状报告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全球每年因烟草使用造成约600万的死亡人数中,我国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个数字到2050年将增长到300万以上。
(二)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
1.老年人数量迅速增长 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且近年来呈现连年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09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3%。据预测,我国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5.3%;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4.1%。随着老龄化持续加剧,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80岁以上老人数量高速增长。老年人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整个健康管理服务业的特殊群体和主体人群。同时,随着老龄化持续加剧,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老年性疾病日益增多。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已不仅是家庭问题,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及老年人口数量的攀升,均引发医疗模式由单纯病后治疗转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人们更加重视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和恢复。201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690美元,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6.7岁,据预测,中国将于2020年后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指人类发展指数大于0.8)国家行列,这意味着健康会成为中国人的优先选择。因此,需要健康管理服务的人群数量将会持续上升,将会为健康管理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三、健康管理与健康中国建设
(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开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工作,《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和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健康中国的建设首先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
2.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参与 《纲要》明确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是贯彻落实“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不断完善制度安排,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提升人民获得感。
3.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纲要》明确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强调“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分别解决提供“公平可及”和“系统连续”健康服务的问题,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工作,强化对生命不同阶段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效干预,惠及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更好水平的全民健康。
(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和社会性 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规划》提出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就是强调要统筹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发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生活。
2.强调慢性病防控的个人健康责任 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出构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
3.行动计划与预期目标明确可操作 《规划》提出了降低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的核心目标,这与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年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发展目标一致。围绕核心目标,《规划》从防治效果、早期发现和管理、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等方面设置了16项主要量化指标,使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