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潜意识、延异、意象
“厌新症”(misoneism)——一种害怕新事物、害怕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他们竖起心理屏障,以保护自己不因面对新生事物而受到冲击、震动。当个体不得不接受一种新思想时,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从它对于其自身的诸梦幻的反应中观察到这种现象。
解构主义之延异,让作者消隐,读者浮现出来,德里达,延异(Diffêrance),顾名思义,“延”,指延缓,“异”指差异,“延异”即由"差异"(difference)与“延缓”(deferment)两个词合成。“延异”与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s)正好相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假设一种固定意义的存在,主张思维与语言的合一性。而延异则表示最终意义不断被延缓的状态。德里达认为,语言无法准确指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只能指涉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由它与其他意义的差异而得到标志,从而使意义得到延缓。因此,意义永远是相互关联的,却不是可以自我完成的。德里达解释了这种“延异” (动词différer)在词源学上的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延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诉诸于那种迂回延时的中介,这中介能够延缓欲望之达成”;另一是“(与)不同一、(作为)别样、可(与)区分”。这当然就是德里达想要表达的在追随胡塞尔的现象学关于本原的探究中所发现的那个东西的特征。显然,现有法语中相应的名词形式“différence(差异)”已经不能完全地覆盖上述特征。德里达因而“生造”出“différance(延异)”一词以指称他的哲学发现。
结构具体具象的方式就是场景,潜意识不以知识和符号出现,而是以场景,进场景出场景,也就是解构。意象和意向的差异,前者是潜意识的信息,后者是典型的意思信息。
意象,当一个词,一个意象蕴涵着某种比其清晰、直接的意义更多的蕴意时,那么它就是象征性的词、意象。它具有一种更为阔大的“潜意识”体,人们对其永远无法确切地加以界定、加以圆满的解释。人不可能指望可以给它下定义,为它释义。因此,在人类的理解领域之外,存在着无数众多的事物,于是,我们便不断应用象征性词语,来代表那些我们不能规定其意义、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人类同样也潜意识地、自发地、以梦的形态来创造象征。而梦是以场景出现的。
关键词二:闯入者
经验模式中,对很多人和事毫不在意,闯入者在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你意识到自己隔离了很多东西,痛苦就来了,灵商就是点滴之间看世界。闯入者和被闯入者之间的品质链接,而很多人只在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灵商,点滴之间看世界!这句话中一个关键词是点滴,一个是看世界,点滴看到细腻的情感,深深的参与感,当我们融入其中,深层的快乐油然而生,我们的结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和能力,直觉加情感这样的功能一旦组合好,往往带给人一种细腻而滋养的洞察力,深刻而不失温暖,但如果组合在一个没有安全感到自体上,却往往造成更致命的痛苦,我们敏感,甚至病态敏感,我们处处小心,对方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可能成为伤害我们的理由,我们包裹,退缩,看不到全貌,世界之于我们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空间!
关键词三:凝视与延迟性
凝视:内心内化的原始双亲形象,如果是恶大于温暖,一定在内心干扰你与场景的链接,带着防御和凝视,都是来自原始,都是不在场。在场是场景,不在场是凝视。
在场景中干扰你,不在场是表达那个原始的心理结构来源的原始形象的原始性。凝视,防御就出来,闯入是关系与场景的问题,更强调关系。
关于凝视:拉康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将男性的成长过程分为想象、象征、真实三个阶段。在想象阶段,男性面对镜中自己具象的形象是无动于衷的,此时他们对自我的界定完全受他人主宰:在象征阶段,婴儿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并且开始深深迷恋自己的形象:男性最终会不满意自我的形象,因此在真实阶段,也就是婴儿在长大成人后,会将自我的理想与欲望转投到他人身上,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偶像”。拉康创造性地运用“看”(look)、“凝视”(gaze)来描述在男性的眼中,女性,尤其是女性美丽的身体只是作为释放他们自身欲望的事物,在男性的“凝视”中充满了欲望。
凝视把小孩子切割了,孩子分数高,成绩好,切割孩子,有些孩子以搞怪赢得关注,有些孩子成绩好,只是不想被超越,潜意识的焦虑和顾虑,已经形成一个结构。面对这样的人,不能急着反应,要有延迟性,也就是咨询中的钝感。
关键词四:潜意识品质
在潜意识的世界里,没有好恶之分,但有好恶的元素,与你的潜意识合作,人才会有创造性。
正如意识的内容可以潜入、消逝在潜意识之中一样,从未为人所意识到的新内容同样可以从潜意识里生长、浮现出来。譬如,人可以隐隐约约地觉察到某种即将潜入意识的东西——某种“尚未确定的”东西,或者某种“令人疑惑”的东西。潜意识并不仅仅只是往昔岁月沉淀的储藏之地,它同样也满满地蕴容着未来的心灵情境和观念胚芽。
关键词五:灵魂动物——“神秘的参与”
很多原始人认为,人既有其自身的灵魂,同样还有着“野生灵魂”,这种野生灵魂化身为野生动物或野生树木,而人类个体与这类野生动植物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的一致性,这就是杰出法国人类文化学家,吕西安·勒维·布吕尔所称谓的“神秘的参与”。个体与其他人或事物之间可以具有这类潜意识的同一性是一种心理事实。
在一些部落里,人们认为,一个人有着数个灵魂,这种信念表达了一些原始个体的情感:他们构成数个互相联结,同时又互相区别的整体。这意味着,个体的心灵远远没有稳定地综合成为一体;在未受遏制的情感的猛烈冲击下,心灵的整体性遭到威胁,它极易破碎,变成碎片。
在我们誉之为文明的高度阶段,人类的意识依然尚未获得一种适度的连续性。它依然是脆弱的、易于四分五裂。意识这种将人的心灵部分隔离开来的能力是一种有价值的特性,它使我们能在一个时刻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排除其他一切可能会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情。
关键词六:对接书——不确定性
课程中出现的“神奇时刻”成为联结的重要转折点,这也是咨询中的艺术,老T再课中展示了这样的进程:对话与体验——防御——再对话——让体验出来——慢慢舒展
炼金术:大约公元1世纪,在亚历山大的炼金术士已经基本确立了炼金术实践的基本步骤:
原料—(黑化)→死物质—(转化)→产物
这就是后来炼金术“理解、分解、再构筑”思想的原型。同时在转化中需要种子的加入完成转化的构想。
在这篇对接书中,都市,欲望,燃素,巨婴,科学家,炼金术……一系列的词语冲击着这一代人的神经,是的!我们身处的年代,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断裂着我们的根基,我们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土地失去了最深的链接,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中,我们不断追寻,我们疯狂的嘶吼,无论外在有多少种补偿方式,我们的灵魂总是难以“归家”,家究竟是什么?我们越是挣扎,就越是深陷,但起码那声挣扎的尖叫声还是被严谨的科学家听到,他说炼金术是科学而非迷信,也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更精巧的技能,需要对进程的全方位洞见,需要智慧的用力……于是,那个疯狂的世界逐渐安静下来,慢慢接纳身处的状况,你知道,那些疯狂而杂乱的燃素实际上就是炼金的种子,要练黄金需要黄金种子,不是吗?但炼金也是更为安静的修炼,在狂野与安静之间,在理智与疯话之间,从第一滴产物开始,生命之光将照耀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