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认识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书摘抄连载一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指的是你有意或无意的让自己说话带刺,用自己的话语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让交流中的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受到严重侵犯,伤及自尊,打击自信。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充满爱的沟通方式,是能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沟通方式。无论你是说话的一方还是听话的一方,“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就是让你用你的爱和善意去聆听彼此的需要,当你洞察了对方隐藏在话语里的需要时,会让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人际关系。

那如果我们听到的是批评呢?听到批评,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为自己申辩,或者退缩,或者反击对方,但是这些反应往往未必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因为在听到批评时,愤怒、委屈、尴尬等情绪往往会蒙蔽我们的理智,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些批评背后所隐藏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才是我们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

“非暴力沟通”提出,当我们在听到批评的时候,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他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明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下面举一个如何应对批评的例子。比如,你逛了一天街,终于买到了自己很心仪的一条裙子,兴高采烈的回家穿给老公看,你满心期待老公的称赞,等到的却是他的一句:“你都有那么多裙子了,怎么还买?而且这条裙子你穿着也不好看,显得你更胖。”

这时候如果你回答:我就愿意买,你管不着。”只会让气氛弄得更僵,最后两个人大吵一架收场。而如果你能熟练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会观察到老公只是不想让你乱花钱,他希望你能买到显你更漂亮的衣服。而你自己觉得这条裙子能让自己更漂亮,你希望得到老公的赞赏和肯定,让你在他眼里变得更美,这样更能增进你们的感情。

了解彼此的需要后,你可以这样对你老公说:“老公,因为我买这条裙子看起来有些让你不开心,我很难过,因为我希望能得到你的赞赏和肯定。我觉得这条裙子很适合我,我希望在你的心里我能变得更美。如果你不喜欢我买这么多裙子,那下次,我会尝试一些新的样式的衣服。”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持续地提醒,它能够帮助人们在沟通的时候把握沟通的本质,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所操控,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去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刚生完孩子的夫妻,一般会把婆婆接过来一起住,以帮忙照看孩子。因为两代人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婆婆和儿媳在一起照看宝宝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摩擦,但是她俩通常不愿意把对彼此的不满说出来,而是找中间人老公诉说对方的不好,夹在中间的老公如果不成熟的话,不仅起不到调节的作用,反倒会激化这些矛盾。

他会两边传话,不仅搞得自己心神俱疲,还把本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扩大为战火。其实婆媳两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彼此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说开了,感受到对方的需要,说出自己的需要,老公在中间起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偏心,原本的矛盾也就云消雾散了。

再比如,广东人总喜欢称呼别人帅哥、美女,即使对方长相极其普通。因为他们察觉到了人的内心渴望被赞美的需要,所以不吝于在称呼上赞美对方,这样也可以让对方更乐意帮助自己,利人利己。

充满爱的沟通方式

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然而,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恰当地沟通方式,我们所感受到的恐怕就不是爱了,即使这个沟通是以爱的名义。

四种可能掩盖爱的沟通方式:

一是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给人分门别类,但实际上这是自身价值观的体现。虽然道德在大的方向和大的方面上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它的细处则各人有各人的评判标准,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绑架别人,这样的方式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二是进行比较。生活中如果总是和别人比较,这个日子还真是不知道怎么过才能开心。一句话可以这么说可以那么说,但是有的听起来就很舒心,有的听起来却很伤人。比如:“你长得真漂亮。”和“你长得真漂亮,就是和我姐姐比起来差了一点儿。”

过多的比较会让人产生厌恶和排斥。每个小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当父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较时,孩子并不能感到父母的比较只是想激励自己奋进,他们感受到的是父母不爱自己和对自己深深的恶意。父母这种做法不仅达不到找榜样促进孩子进步的目的,只会让孩子的心离你越来越远,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非暴力沟通,让世界充满爱

三是逃避责任。“今天天气真差,但是我不得不去一趟菜市场。”“我真不想上班,可是我不得不去。”一个人生下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责任,因为你要生存和生活,如果逃避责任,你怎么能期盼生活带给你想要的幸福和快乐?

“今天天气很差,但是家里没有米也没有菜,我有责任去一趟菜市场买些米和菜回来,这样家里人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我想好好投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我要好好上班,才能赚钱参加各种提升自己的课程。”

四是强人所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代替除了我们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去生活。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强加到别人身上,即使出发点在你看来是好的。

比如,好多父母和长辈在逼子女做一些事情时,经常说“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但是他们这种所谓的“为你好”从来没有问过子女的想法和感受,父母也从来不考虑子女觉得真正的为他们好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这种把自己认为的“为你好”强加到子女身上,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私,希望子女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父母真的爱子女,请尊重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父母可以提建议,但是不能强迫。

慎做“评论者”

非暴力沟通强调交流时要做到不带评论的观察。

如果不区分评论和观察,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的人际交流中,人们经常在话语中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情绪:“你看她性格古怪,所以到现在都找不到男人娶她”;“她是个事儿精”……诸如此类。这样的话一个传一个,矛盾自然就爆发了。由此可见,人际间的摩擦不仅来自于利益,也常常来自于一些只言片语。

很多人有给人或事“贴标签”的习惯。遇到一件事情,或看到一个人,因为我们的阅历可能很单薄,所以只能观察到一些皮毛,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给这件事或这个人贴上标签。这是一种最方便、简洁,同时也是对事情、对他人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比如:他人品很差;她很不合群;这件事太简单了;那个秘密谁都不知道……

既然已经知道了人们通常都有这种惯性,那么承担着听话者角色的人在听到这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应该多留一个心眼,比如多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区分观察和评论,获得更多的信息,探求出其中的逻辑性的强弱,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当时的情况不适合多言,那么也应该多做一些观察,亲自去接触或者感受,再作出自己的判断。要记住,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仅代表别人对那个人的感觉,并不代表你对那个人的感觉,更不代表那个人实际到底是什么样子,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轻易把别人的结论当成真理。

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反对评论,它只是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就像“小马过河”的寓言:小马要过河,水牛说水很浅,小松鼠说水很深,小马自己下河试了试,得出了自己的评论,水不深也不浅。

沟通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评论性”的话语惹的祸。说话时多做一些观察性的描述,而非评论性的言论;听话时多做一些询问,或者多做一些观察,而非盲目听信。沟通便会变得柔和而充满善意。

小艾,一个气质与智慧并重、文艺与有趣齐飞的女子,一个自由徜徉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海洋的80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