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不同,收获的结果也不同,有些爱收获了成长,而有些爱变成了遗憾。怎样去爱,才能让爱少些遗憾,我们各方打探,多处学习,却发现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要从小抓起;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开始快慢根本不重要;有人说,现在你不逼孩子一把,未来社会也会逼孩子一把的;也有人说,童年要保证孩子的快乐、、、、、、
于是,我们焦虑了,到底该怎样爱孩子?做“虎妈”还是“猫爸”?明明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没想到孩子越来越不独立?明明想要分担孩子的压力,没想到孩子的负担却越来越重?为什么,同样付出了爱,却常常事与愿违?因为你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需求,你所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所以爱就成了遗憾。
2
同事打电话过来诉苦,说孩子如何如何不争气,已经六岁多了,马上要上一年级了,还是那么爱哭、小气、粘人、、、、、玩具玩坏了要哭,见到陌生人不敢交往,一天想粘在妈妈身上。反正就是一点也不像同事自己——一个雷厉风行,独立能干的女强人。我一边听着,一边说着安慰的话,其实我已经想不起怎样来安慰了,因为从孩子出生起,同事就立志要把孩子养成一个独立、坚强的孩子,从小让孩子睡在一个独立的房间;为了改变孩子粘人的习惯,同事曾故意出差,让孩子来适应独立;不满两岁,就送孩子进了幼儿园。可事与愿违,孩子还是没有达到同事预期的那样坚强和独立。
我们总想从孩子一出生,就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所需要的样子,却不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心理学指出,0-3岁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专家建议,在这个时期,妈妈最好不要上班,当然这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但至少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满足孩子心理上的这个需要,因为只有孩子感觉到了安全感,才能勇敢的走上独立。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在积蓄走上独立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来自于妈妈给的安全感。否则,如果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不能很好的过渡到成长的下一个阶段,内心就会一直在寻求这个安全感的过程中渡过,感到脆弱而无法坚强。
3
还会看到有些孩子,上了小学,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今天丢了本子,明天丢了铅笔,一点独立意识都没有。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帮忙太多了,在孩子有自我意识成长的3-6岁,没有引导孩子学会独立。
3-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期,他们对世界好奇,喜欢探索,喜欢竞争,努力表现自我,这时候我们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她去尝试,如尝试做家务,尝试一个人到小区玩,、、、、并和孩子一起享受尝试后的成就感。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包办,那是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
6-12岁,孩子进入了小学阶段,这时候,她需要的朋友和小伙伴,她们之间就有了一些自己的小话题,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要广交朋友,而我们家长要给的,就是支持她、帮助她去交朋友。通过交朋友,孩子会变得开朗,自信,而不是沉默或者冷漠。
12-18岁,孩子进入了初中阶段,大部分孩子已到青春期,性格敏感,有时还会叛逆,这时候的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处理好这个时期的感情心理问题,不要回避,只要处理好,不踏红线,这个时期的感情是美好的。
你考虑过你所给的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吗?你又学没学习过,孩子每个阶段都需要什么呢?明白了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所需,才能正确的爱,让我们的爱,张弛有度,让我们的爱,少留遗憾。
有个老师说过,如果你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其实你是没有看到孩子;如果你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就看到了一半的孩子;如果你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蕴含的需求,那你才是真正看到了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长,坚持学习,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