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植物园捡了一枝形态好看且带干花蕊的树枝,回来把枝枝芽芽和多余的叶子修剪掉之后,只剩下干花蕊,别有一番雅致。便到屋里翻找是否有合适的花瓶可插,这才发现大厅供桌上静置已久,落了灰尘的贵州牙舟陶小花瓶。
说起牙舟陶,这可是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在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她融入了贵州本土的陶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贵州陶艺。仅以我现在手中的这小小牙舟陶花瓶为例,它色调淡雅和谐,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神韵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极具观赏性。除了这花瓶,我还收藏了几个手捏的牙舟陶小玩具呢哨子,外形主要以十二生肖为主,形态多样化,内空两侧有变音孔,口吹时可以发出动听声音的陶工艺品。
回忆一下子被拉到多年前,没有参加成那次的平塘牙舟陶体验之行,友人丽敏帮我带回了这个小花瓶做为纪念。幸好没有错过那场以牙舟陶为主题,别开生面的《窑片》读书交流会,仅一个牙舟陶花瓶便承载了我们相隔千里万里的情谊。
第一次见丽敏是在崇实读书会上,书友们都称她“王行(长)”,经介绍后才知,她在当地某银行任职支行行长,一口流利的都匀话很快吸引了我,一度让我误以为她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几经活动熟悉下来,得知道她与我一样,都是这座桥城的外来客,她的家乡则比我更远,果真是来自马背上的民族。果敢,坚韧,风驰电掣的性子……也是我们书友当中,最为勇敢的女子。看问题直面关键,思路清析,总能让人豁然开朗,是个良友。
那些年,我们一群人带着孩子曾一起睡在独山的群山之上,看繁星苍穹;一起翻过夹缝岩直达深山峻岭,眺望飞流直下的瀑布;前行在喀斯特地貌的龙宫,穿过壮观的黄果树瀑布,漫步于千年古银杏之乡的妥乐……回忆一遍一遍,不停息,拼凑这1600多公里的想念。
从贵州回到老家,搬了三大麻袋书籍,还有这些小瓶瓶罐罐,每一个物件都有它们的故事。它们在那,静默不语,却已胜千言万语。可惜经过一千六百多公里的日夜兼程,待到我再收拾它时,已然断成两截,好在只是断了瓶颈,其它部位没有损伤。昨日再见它时,便想着如何恢复它。
赶紧拍了残缺部位的视频发给三叔,问他是否能够帮我修补。三叔很爽快的答应,说可以修复,只是怕会落下印子。我心想,印子倒是无妨,能让它重新发挥余热,日夜看到它的美丽,已是幸事了,不敢再有太完美的念头。于是趁午饭期间,就把瓶子送到三叔家,下午时分已经修补完毕。因为瓶颈部有印子,三叔也费了心思,涂上与瓶底褐色类似的颜色,让两者相呼应,以免太过于突兀。这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下来了,可以美美插上花枝,另作一番欣赏。
2025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