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的田间地头,考察当地农业发展,倾听农民心声。这一场景既体现了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切关怀,也彰显了政策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治理逻辑。
以“田间足迹”为引:乡村振兴的实践根基光东村是总书记牵挂的村庄之一。自2015年首次考察以来,该村以“海兰江畔稻花香”为起点,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文旅融合等模式,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总书记9年间的两次考察,不仅是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更传递出“农民主体性”的核心理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需扎根于土地与人的真实需求。
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内核:系统破解“三农”难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深化改革”为主线,聚焦三大核心任务:一是粮食安全底线不动摇文件强调“稳面积、增单产”两手抓,提出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粮食产能。二是农村改革激活内生动力针对农村资源闲置问题,文件提出“盘活农村资产”,包括土地确权、发展庭院经济等举措。三是农民增收的多元路径,文件将“富民产业”作为突破口,倡导科技农业、品牌农业与三产融合。
从政策到实践: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地,需要地方政府的创新执行与农民的主体参与。以光东村为例,其成功经验在于科技与传统的平衡、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文化与经济的共振。
从海兰江畔的稻浪到中央一号文件的蓝图,中国乡村振兴的叙事始终围绕“人、地、产”展开。总书记的田间足迹,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最鲜活的调研样本。未来,唯有坚持改革破局、创新驱动、文化赋能,才能让广袤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美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