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孩子什么?

      最近儿子总是在课桌上和同学们的本子上乱图乱画,老师家长提醒很多次没啥效果,又一次乱写之后我火力全开,抽他的两只小手几十下,抽的我心痛~~

    抽完之后后悔死了,都说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他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引导好他,我有什么理由去抽打他,该打的人是我!

  《正面管教》我真的理解了吗?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想得到什么?他为何会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还要去做,我的引导有效吗?

  我买了一本素描本给他让他只在那一个本子上画~【我把他的行为解读成他只是单纯的控制不住自己想画的欲望】

实际是不是如此呢?一、不良行为的四种类型




【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想采取的行动: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


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比如给一个秒表,帮打电话的你计时。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个大大的拥抱常常有效。设置特别时光,定期陪孩子。约定一些无言信号。避免给孩子特别服侍。给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为,关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时,花时间训练孩子。闭上嘴,采取行动。停止哄劝,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带她去洗漱间刷牙,挠挠她的咯吱窝。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寻求权力】




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击败。


想采取的行动:应战;投降;希望自己正确。


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屈从而内心不服;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项或几项去做。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随后开个一对一的解决问题的小会。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们的权力。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决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等大家都准备好以后,我会继续讲课。)设定特别时光。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把他们的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报复】




孩子的目的:报复。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


想采取的行动:反击;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器。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达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如果你造成了伤害,用矫正错误的3R。







【自暴自弃】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绝望;无望;无助;无能无力。


想采取的行动:放弃;替孩子做;过度帮助。


孩子的回应:更加退避;消极;毫无改进;毫无响应。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肯定。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没有孤独,从不抱怨孤独,寂寞也跟我相安无事,我们在很多地方听到过彼此的呼吸,并肩而坐,像手在风里搭上另一只...
    _达摩流浪者阅读 149评论 0 2
  • 我们每个人都在搭建自我的思维大厦,用我们的经历,我们阅读的书,遇到过的人,去完善我们的思维模式!
    067ad9b0bfd8阅读 207评论 0 1
  • 抽点时间,与自己独处,冷静客观地与自己对话也好,温柔感性地自言自语也好,只有独处,才能直面自己,回归自我。 1 少...
    一味卷耳阅读 2,287评论 35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