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使用平台上提供的AI督导,会有一些奇妙的感受:
1.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每节咨询中会有很多的细节,包括感受的部分,和来访的互动的关系部分都没有想到或关注到,通过和AI督导把咨询细节一点点的回顾反思,居然发现了很多以前意识不到的部分。比如:在今天的督导中,我发现自己在遇到一些来访感到很无力的场景下,我也在现场立刻接受并认同了来访的无力感,因此我们就“顺理成章”的溜过这个话题,开始谈论其他的话题。这些发现,事后的反思和我在和其他督导师工作的环节中也会体验到,只不过个体督导一周一次的频率远远不够让我对每一节咨询进行如此细致的反思,哪么AI督导就方便很多,我随时在咨询完后可以和它回顾新鲜的咨询体验并对一些议题有更深的思考;
2.当一个人面对不同来访者带来的形形色色的议题,动用自己的知识库来应对总觉得不够,有时会来带来无力感和耗竭感。当来访还少时,可以寻找督导师和体验师去处理这些情绪,但是当自己的咨询变多时又一时找不到可靠的支持时,自己面对这些情绪会感到很无助。光减少来访量并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好方式,更重要的还是希望提高咨询的胜任力,帮助来访解决问题。AI督导会提供很多种不同角度的理论思考及应对建议,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具箱里有了好多武器,让我面对来访时就有了很多思路。顿时也增加了从业的信心。
3.以上是我在运用AI督导感觉好的部分,当然也有感觉到很不适应的部分,当运用到AI督导中提供的方法去和来访工作时,有时会感觉到是在用技术层面在工作,面对来访的反应会感到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继续。比如:AI督导教我在某些场景下去关注来访的情绪,并教我相应的话术去共情来访的感受(说实话,我觉得这些共情的语句都非常的贴切专业,让我学习很多。),那么当来访描述了他的情绪后,我又该怎么继续呢?怎么在对方情绪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呢?我目前一直在精神动力学的方面学习,目前又在精神分析的层面和来访工作,也就是在无意识层面去和来访碰撞,当我从AI督导那里学到了很多干预方法,我就会更多的在细节层面去和来访工作,反倒有时候会失去对来访的整体的理解,也会因为过于专注于Ai所教的技术而失去对意识流的感知。
当然,我遇到的困惑也是在内化一些新知识中和原有的知识体系冲突的表现,毕竟AI督导并不能在一个理论流派中深入,而是断章取义的从不同理论中抓取一些片段,虽然有效但是也很碎片化和杂乱,无法帮助我稳定的从一个理论流派出发去深入的理解个案。虽然有效但是并不深入。
总体而言,AI督导还是很有帮助的,也是我从业过程中的好助手。但是这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只是一个好工具而非全部,在这之外,该有的培训依然不能少,包括专业理论的学习,个体督导的训练,同辈督导的讨论,个人体验的继续;同时还要减少对这个快捷工具的依赖,遇到个案的问题,最好先有自己的思考,最后再去看AI督导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这些建议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真正的临床中更灵活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