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抽中了一门限选名字叫“中国现代小说史论”,课程没什么特色,教这门课的教授才是大boss。
舍友都说我踩了狗屎运,天知道我不久之前还在吐槽自己是抓彩票回回不中,选课倒是年年开门红。
因为要修三十三学分的我,这学期只中了十一学分,这意味着大四别人都找工作的时候,我还得屁颠屁颠地来学校上限选。
教授姓魏,怎么形容他上的课,这么说吧,选课系统排出课后,曾经有人在朋友圈里大面撒网,闻点赞者必问:你愿意把中国现代小说史论换给我吗?我出五门限选!这个交换条件对于当时四处求课的我就像是女神的一抹倩影,一度让我心动不已,无法自拔。
当然最后我是没有交换的,因为很容易被第三者截胡。
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去上了魏教授的课,一学期下来,现在跑八百米绝对不会再担心不及格了。
每节课的座位是要靠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着抢的。
第1节 课的时候果不其然看到了许多脸熟的生人,冷不防地和我眼神交汇的那一刻,全部都一脸尴尬,我仿佛明白了什么,敢情都他们这些来蹭课的,却生生逼着我们练就了一身的冲刺本领。然而天下的好学者都是没错的,毕竟知识是没有罪的。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排找到个座位,这时候教授也随之走进了教室。
六十岁的老教授,一开嗓便震了全场,声洪如钟,就连坐在最后排的我也如同坐在第一排一般,扩音器什么的根本就不需要,就这浑厚的声色,大学两年多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就这样,我抱着宁肯不吃早饭也要早起去占座的精神气儿,一节课不落的上完了整个学期他所有的课。事实上,可容纳二百多人的阶梯教室节节都是爆满的,甚至有人比我都夸张,宁愿为了上他的课,假期都是提前一天结束,足以证明这门课的魅力无边。
一学期的课程,鲁迅、老舍、巴金、郁达夫、韩邦庆等等有名的作家几乎全都涵盖在内,名人轶事,稗官野史,一人一粉笔,方寸讲台间,用说唱讲演各种方式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中品味这些文坛大家之作。
毫不夸张地说,这位老教授的课,是称得上为课堂艺术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讲老舍的京味儿小说,讲到《四世同堂》,用山东的农民文化和皇城根儿的市民文化做对比,兴致大发之时,竟当堂给我们唱了一段山东吕剧的精彩片段,也是应景儿得很:听说皇上要回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乐得二百多个人前仰后合,就连走在走廊里的学生也频频探着头往里看。
大学里如此绘声绘色、讲演结合的课,当真是不多了。
毕竟年底汇总时,大家拼的都是期刊论文的发表量,至于课堂质量,PPT不从网上复制就是称职的老师了。
一个星期只靠这一个半小时过活了,日子过得也是有些煎熬的。可惜的是,如今“中国现代小说史论”早已经结课了,闲来无事一算,一学期分给这门课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二十四个小时,不过留下的余味大概也是值得回味一生的吧。
如果下学期还有魏教授的课,大概我也会成为众多蹭课者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