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
距离上一次写东西已经近一年了,每次提笔时,曾经那些万千思绪所凝结成的文字始终在大脑中游荡,但每次想将它们进行“物理化”时又欲罢不能,不过不管怎样,2018年我决定重新找回写作的乐趣。
2017年转瞬即逝,这一年对我来说可以用“改变”这个关键词去定义,改变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年我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壮志凌云、豪气冲天的阅读计划,过程中可谓是应了那句话——“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其实自己不算是个拖延派,造成很多书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读完,可能跟自己的阅读偏好有关。进入职场后才开始喜欢读书的我,大多读些工具书、行业相关的专业书籍,也包括一些经济学、金融相关的书籍,这让我觉得读书是一项任务,一份重要的工作,我确实通过读书积累了很多知识,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边界,但我始终觉得,阅读这个事儿对于自己来说,并不算轻松。
去年伊始,我便决定,放下那丛快的步伐,重新审视自己每年的阅读计划,真正把阅读变得更有乐趣,于是乎我开始读些以前自己为之不懈的文学领域书籍。作为一名理工科毕业,十几年一直浸泡在互联网这个比拟光速节奏的行业中,我一直觉得文学没啥用,最起码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功用性,我唯一对它的理解是青少年的语文课,以及前几年那本著名的科幻巨著《三体》。我想我的这种心态和状态,也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合理的映射,追求实效、实用性。说得极端点,对知识的渴求是功利的,它仅限于帮我解决当下或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甚至做出一些预判。但是,现在的我,讨厌这么做了。
这一整年,完成阅读的50本书中,一半算是文学类作品,毛姆、加缪、奥威尔、阿加莎,甚至东野圭吾,这些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终于在2017年与我相遇了,通过阅读他们的文字,我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也许是通过他们刻画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绝伦的故事,让我更加豁达,视野更加宽广了吧。文学让我觉得自己思考的更有深度,也更接近“人性”,而且经常能让自己从以前一些闭塞的思维中跳跃出来,一定意义上得到了解脱、甚至超脱。
在这些作家中,最喜欢的作家无疑是毛姆了,以前我就纳闷,为啥《月亮与六便士》总是在豆瓣阅读的推荐中名列前茅,极高的评分让我多少觉得不那么名副其实,真正读罢后,自己才深深体会到,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斯特里克兰,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敢于表达出来,甚至触碰它,饱经时光的冲刷后,也许我们自己也麻木了,模糊了。毕竟梦想在当今已经被滥用了,每当提起它就能让人想起汪峰在好声音里恒久不变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似乎梦想这个东东,也就是哗众取宠,茶余饭后供人调侃的玩意。我们心里想着它,并因它将生活赋予意义,但终归要向现实低头,似乎它总是与现实是对立关系。《人鼠之间》这本小书里有大概这样的描述:所有出来给农场主打工的那些工人都想有一天拥有自己的农舍以及几亩自己的地,如果他们辛苦工作几年,保持自律,节俭度日是可以实现的,但每个人拿到工钱时都会想日子还长,不如随大溜儿先去酒吧喝喝酒放松一下,顺带找个女人陪陪空虚的自己,结果他们永远都是流浪的工人,梦想不会实现,因为他们什么都没去做,时间久了,关于曾经那些美好的期许的记忆渐渐模糊了,我想套用那句话挺恰当,也许你已经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了。以前我就知道类似的故事,但是自从开始热衷阅读文学类书籍后,让我更加感同身受,让我从作家们雕刻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能隐隐看到自己的影子。
俗话说,别谈理想主义、诗歌和远方,想多了就会累,所以别想那么多,想猪一样生活,我想这是自嘲,也是自我麻痹与催眠。但文学就会让你“醒来”,它会让你更加丰盈,开怀,在你觉得该放下的时候能够从容的放下,这是我当下的一点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