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唯一真理观》作者: 陈嘉映

内容简介 :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作者简介:

陈嘉映,1952年生,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旅行人信札》《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感觉与可感物》《哲学与伦理学的限度》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对谈类最有意思,真是哲学原生态

#  自诩算得上“陈嘉映读者”,因此可以理解,一本包含更多采访与对谈的文集,不一定比专著弱,因为至少在现在的陈老师那里,跟二三子探讨探讨可能才是更好的哲学/说理形式。最好的也是那几篇。“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袭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 读这本很神奇的是,每次拿起来读几页就能遇到最近思考过的问题。今天的是“知其虚无守其笃爱”,看到的时候心一下空了。

#  时代贫瘠,但陈老师是沃土


贰:

我把看的书分成两类,一类是我内心有一个想法却苦于无人沟通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书,让我知道我跟前人有相同的想法,穿越古今,跟好多人对话。一类是在我感到焦虑无力的时候,有这样的书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好多坐标系,你可以在另一个角度看看你自身以及你同周遭的关系。第一类书可以叫做共鸣的对谈,第二类书是启发智性。

毫无疑问就是,陈嘉映老师的书就是启发智性,让我知道,原来这个世界的角度是如此之多,而我之初活得又是如此浅薄。或许不是陈老师,而是一切关于哲学的书籍都是这样。我记忆中能够回想起心中有这类想法的时候是读张法老师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他就指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坐标系,我们仅仅囿于其中的某一个坐标系去看待人生的境遇与世界的变化是全然不够的。这一点在陈老师这本书的影响之下又被唤醒,好像自己已经沉沦在芸芸众生给我制造的贪新鹜奇的幻象之中。所以虽然陈老师不知道,他可能也不想听见谁由于他的想法而受到影响这样的事情,但我依旧想要表达自己对于认识这本书的喜悦与幸运。

打开kindle就是陈老师这本书的大字标题:走出唯一真理观,名字就起得很不错啊,真理观是什么,我有真理观吗,其他人呢,我们对真理观的认知真的很重要吗,或者说改变了自己这样的真理观又如何呢,对我自己以及周围人甚至世界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我现在反过来回味的问题,因为这本书老师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好像不管说什么,上来先质疑一下你自己的表达——这是好事,可以看作是一种哲学训练,对于语义的把握要灵敏,要有深入思考的能力。我好久好久之前就在想,我许久以来所坚持的那套所谓的价值观是否需要重构,亦或者是我根本就没有属于自我的价值观。在陈嘉映的书里好像有了一点点的眉目。我从前浅薄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拥趸,存在主义么,不就是我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我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是第一位的,拥有超越所有的决然性。不得不说这是对哲学的一种极大不尊重,你真的想过什么是你真的渴望的吗,是对哲学真的追求还是为了满足自身私欲的工具,我一度追求全然地脱离,要打破一切社会既定的原则,要自己决定所有的事物,但是当时我没有想过,想要自由决定一切事物的这个想法,也许就已经被周围事物所决定了。“我的思考从来没有完全地脱离我所身处的这个世界”,确实,决定论同样这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被决定的,甚至我在思考的这个想法也是被决定的,那我所追去的自由意志何在呢,真的有所谓的自由吗,如果没有,那么马丁路德金,和千千万万为了自由而献身的人类,难道他们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吗。我开始不再固执又单纯地坚持那些我自己都从未细细考量思索的观念了,“渐渐地,离开了唯一真理的想法。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的确,陈嘉映的话为我的想法做了一个注脚(并不是),也就是我个人的目的不在于找到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而是不断地接纳或者说接触不同的“真理”,对照自己已有的真理,慢慢地建构他,甚至解构自己,看到这样的斗争与交锋,而不是封闭地坚守一些什么,也许这是我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从前总是喜欢为自己的思辨沾沾自喜,实则不然,就像法外狂徒罗翔说的,”不要在自己看重理论上附着不着边际的价值”,我以前好喜欢说教别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自认为自己掌握的是全世界最为真的真理,你们都不懂真相,让我来替你们拨开迷雾,但人家真的看不透吗,人家看透了不想拨开,需要你去吗,我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更低了,“思考伦理问题,人生问题,这些思考有真理性吗?抑或你只不过是把你所珍爱的一些价值用似是而非的论证来装饰?这就要去考虑说理和论证的一般性质。你是在说理呢抑或各自在为自己的价值观鼓呼?” 面对陈嘉映这样的追问,我感到非常地惭愧,好像自己一直都是这样的做的,以为在思考人生,实际上是在自己所珍视所构建的价值观里反击而已,要求真地去纳入一些什么,做不到。

但我选择不再那样感受世界。就像前面说的,如果你也不追求所谓唯一真理了,那么你要的是什么。陈嘉映说,要的是求真。是把所有表象的东西拿开以后,你要的是什么,你能看见的是什么,你所相信的东西,他实实在在的是什么,而不是你坐那儿空想出来的,你又为你相信的东西,做过什么。在实践中去感受世界,而不是坐在人家的脑袋瓜子里,构建那套自以为是的想法。“就个体来说,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坚持什么。这个世界总是令我痛苦,而我不确定用现有的一点才能会对世界的未来有什么帮助。”如果我来回答向,(反驳别人总是非常轻易) 我会说,这个世界真的总是令你痛苦吗,而你又是真的在意这种痛苦为你带来的损害吗,或者说痛苦对你来说究竟会不会造成心灵的苦难。我们对世界肩负的那种责任与使命,是否应当让位于个体对世界成熟的思考与对自身的接纳与创新。

我自己近来比较喜欢陈嘉映这个说法,就是你管他天下滔滔,是什么就是什么,你别因为天下滔滔就怎么着。事实就是我自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常常想,我说好像这小半年来我没有情绪崩溃的时候,没有那种突如其来的难过,或者是深深地陷入到对世界无可救药的痛苦之中,我感觉我对世界的现状没有什么摘指的地方也没有觉得这个世界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需要你我去拯救,抑或我觉得我身边小小的环境之中哪里给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与焦虑。我没有什么焦虑,对这个世界没有陷落到一种抱怨与职责之中。 从前也许可以,在古代社会,陈嘉映老提这个概念,古代是the few,精英时代,现代社会是the many,平民化的时代,社会全体成员平视你,甚至向下看一些东西,所以消费主义浪潮,娱乐至死浪潮,因为这个社会在乎的更多是the many的感受,当然有平民社会的优点,但是在古代,the few的存在让平民有了仰视的范本,大家心里好像都揣着一个什么特别神往的东西,都朝上看。

写到这里突然思绪断了,因为我饿了。我要回寝室吃烧烤。

我自己也在反思这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会觉得很多东西都无所谓了——但这种无所谓不是那种消沉地认为没有什么让我在乎的事情,而是在生活这个维度里面,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我们附着太多情绪在上面的。从前我就很在意自己的情绪,好像一丝一毫的波动都要揪住他,找找原因,即使是伤口好了也要揭开看看当初是怎么受伤的,特别爱惜羽毛,很在乎情绪这一层的体验。而且以这种敏感脆弱为傲,认为优秀的东西必定要飘在空中,不应该落在地上被人们污染。“高僧大德香火盛了之后,人们来捐款,菩萨金身塑像,你看,虽然佛教是出世的,但是,有影响力的庙宇,金镀的菩萨,真金的菩萨,金碧辉煌的大殿有气派,这才吸引来更多的香客。优秀的、超凡脱俗的东西被这个世界接受,一方面提升了世界,另一方面呢,世界要用镀金的方式来接受你,不让你保持在超凡脱俗之中。” 这种个体的存在作为它本身,以及个体升华后对世界的意义,是很久以来一直纠缠着我的。因为优越的东西因其超凡脱俗而优越,但恰恰这个世界虽然在很多意义上打压你,唯独在你超凡脱俗这一点上认可你,这种认可本身是对你的在世俗意义上的否定,但是确实又让这个世界因为你而提升了。个体又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的认可呢,我从前认为不需要,我要的是自己的体验和我受众的自然本真感受。但是不意味着我要低着头干自己的而丝毫不顾这个时代的声音跟召唤,“你一开始为自己设立的标杆力已经包含着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了,没有受众就没谁一开始想表达什么……好像你只是在坚持你已有的东西,所谓”自己的标准“里已经含着受众了。”

陈嘉映跟向京这段对话真的非常有启发性,至少他在很大意义上启示那部分渴望遗世独立的the few,要冷静而理智地使用“自己的标准”这样的语汇,表面上你是脱离众生的那部分因子,实际上我们想法中的那种追求卓越跟真正意义上的卓越有巨大的差异,这是在更微小意义上的“成功学”概念而已。我从前会非常严格地区分那哪种生活是有高下之分的,譬如说有的人他就是不好好工作,靠着补贴过活,有的人奋进追求尽善尽美的事物,你说他们真的没有高低之别吗,实际上有吧,肯定是有的,你不能做个无标准的老好人做到看着一个杀人放火的强盗对着他说你的生活跟那些兢兢业业在岗位上工作的人没有高下之别。现在我只是认为,在你没有见过更多生活方式,感受过这个世界更多的脉搏以后,才能说,哪种方式是适合你的,哪种不是你想要的;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生活框架里,用自己的坐标系去衡量他人的坐标。“今天呢?每个人好像怎么做都是有道理的——你追求卓越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好死赖活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卓越被拉平到种种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也就无所谓卓越了。”  我以前只是把哲学作为一种可以供人敬仰的选择,并非纯粹地热爱这样的活动带给我的求真思索,非常惭愧,“贝多芬不高雅——听贝多芬的高雅。”

也就是在今年,我才慢慢地认识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好像不是什么考个前几名,拿个奖学金回去让我爸爸妈妈开心开心;也不是瘦下来了,变好看了;更不是谈了一个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男朋友。最让我开心的事情是当我知道我在求真,我在穷理,我在思考这个世界同我的关系的时候,当我认识到世界之大,其他的东西不需要花费心力去纠缠的时候。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我们总是喜欢去追求那些表面构筑的知识,我学中国税制,学经济学各种各样的原理,是很开心,那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好多我不知道的事物,我需要他们填补我对这个世界空白的认识;“如果你真的一直做哲学的话,你会碰到一些技术性的东西需要去掌握,也不只是好玩。但总比学财会好点儿,是吧,你学了一大推财会报表,复式记账,你的确学到了本事,到处都需要你,但是跟你的人生没多大关系,你的生活需要复式记账吗?” 我的人生的确需要靠各种各样的知识去构筑,但他们只是形形色色的材料,把所有材料都放进来,堆在那儿,没有用,关键是我要怎么把所有的材料整理起来,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完全地接受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这个社会总是以“学本事”为最终的目标,好像本事学到了,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都没有了,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社会也许发展了几百年就够了,知识就那么多,本事是有限的,人都不再会有苦恼与烦闷。但是学了那么多的本事,是服务别人的,你可以说,你服务了别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我说,大部分人热爱的东西是无法靠此谋生的,你也许真的替别人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你自己心里面不一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为你的人生还是一团糟,好像你还来不及思考,就匆忙过去了。

  “说理”四人谈让我自己对自己从前的行为有很大的反思——我从前不叫说理,只是表达,刘擎说,“我跟我儿子说,我是在改变你,但你要明白,你所有的想法都是别人改变你的结果,我说你本来什么也没有,你现在有的“自我”都是被改变的结果。我要改变你,成功不成功,也都成为你的一部分。他说,我现在就是不想让你改变我。我说,OK, fine, 那今天就结束了。”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我也是最近一两年才慢慢反应过来这个事情,就是你以为自己的“自我”与“原则”实际上并不自然,也并不独一无二,实际上都是被决定的事情,或者说都是被人改变的结果,这是我们自己并没有认识到或者并不想承认这一点而已,但如果真的来个人跟我说刘擎这段话,我也会炸,我会很烦,说,别来改变我,就算是这样。因为我要自己陷入这个世界去体会你说的话,你的话是你的人生,我有我自己的人生,就算所有人的生活会有一个超自然的规律在运作,我也要自己去瞧瞧,我跟这个世界去对话,去碰撞。所以我现在也不爱劝人,不爱讲大道理,没意义,只跟想听的,主动找我的人说。讲道理其实就是这样,“如果我说服了你……那么可以说这个道理在你那儿其实已经存在了,我只是帮你把他揭示出来……其实就是一种温和的劫持。”

其实陈嘉映的想法有几点是反复强调的,一是the few跟the many的变化,还有就是他们(刘擎和周濂)提到的“要有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勇气。” 你真的可以跟那些东西共存吗,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其实是你跟世界和解的能力,用稍微学究点的话说,就是你能不能跟焦虑无力,这种时代赋予带给你的情绪共处,你先别管这个世界怎么着了,你先想想你自己在这样的时代里怎么着了。“尽可能地去做实际的事……要靠比较厚重一点的生活把反思托起来,否则,反思会飘起来,我们会飘在反思里……单去谈当代生活是好还是不好的,没有太大意义,它就是我们的生活。” 里面提到黑格尔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纳尔齐斯在修道院里生活,而他的朋友歌尔德蒙过的生活却是疯狂的奇遇,甚至有很恶的一面。书的结尾纳尔齐斯已经当上大主教,在歌尔德蒙临死之前他对纳尔齐斯说,你一辈子在修道院里其实没有经历过生活,你不懂得爱,怎么会理解生活?看完这个故事我反而没有觉得歌尔德蒙这样奇遇的人生让我羡慕,反而是纳尔齐斯,他也许活得更深,因为他知道那样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却还是选择在修道院。所以才有了这句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过一种生活,区别在于,你是不是封闭在这种生活里,不封闭的一层意思是,你知道人家的生活也蛮好的,而你还是要过你这样的生活。

走出唯一真理观,最值得庆幸的地方就在于他一以贯之,确实符合了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的思想,还可以感受无数优秀思想家的观点,其中周濂、刘擎,一直到最后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时间》都带我匆匆一瞥深沉思想者的观点。周濂说“我的疑问是,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的真实天性的?在我看来,真实天性恰恰就是在行路的过程中,在选择行哪条路的过程中,逐渐去”发现“的……您说,「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袭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什么有心好好生活,就得在社会现实里面建设你自己的娘好生活?……但我要问的是在什么意义上我的批判不是抱怨?” 只能说周濂的问题每一个都很深刻,点醒我也许不该看到什么都觉得对对对,而是多在实践的意义上问问如何,为什么要这样。

最后介绍的海德格尔就更是了——每一位哲学家都会启发你的智性,这就是我们读哲学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在沉沦中,芸芸众生贪新鹜奇,刚看过一样新奇的东西,马上又去寻找另一样代表新潮的东西;人们似乎对什么都关心,却并不专注于任何事情……芸芸众生耽于闲扯,却并不投入坚定的行动之中。倾心投入实际行动的人,有成有败,芸芸众生却又说:我不是早就说了,这事做不成的,或者反过来,这又有何难?我不是早就想到该这样去做的。”

尼采说,“我就是那必须一再克服我自己的东西”  陈嘉映说,“找到你自己这话并不是说,你从世界抽身回来,牢牢盯着自己,专注于自己的体验。去除了你在特定现实中的特定位置,也就没有你独特的自我,我们不是靠关注自己的体验找到真正自我的,我们靠的是承担自己独特的命运,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实际上都是站在很多角度说,我们无法沉溺于自我,必须抽身开,冷静地看待自己身上的种种必然性与偶然性,克服自身的,就是我们本身。

最后最后,用熊伟的话结束:我们最正当的态度是应当恬然澄明,同时毫无怨尤地向尘世中滚将入去,自强不息。在面对无数个选择的尘世间,放弃自己情绪的主导性,把心保持在最为澄澈的状态,是我一生的愿景。


叁:

《走出唯一真理观》是陈嘉映老师2007—2018年的一个文章集,有访谈,也有一些读书笔记。

      其中印象深刻的篇章很多,比如在第一篇中,他说哲学不是找出唯一的道,而是不同的道如何呼应对话,进而贯通。他又说到历史的作用,历史不是让我们看清未来的走向,而是让我们更真实的了解我们的处境。

      再比如他说到,克服相对主义更主要的是你要相信些什么,为自己相信的实实在在的做点什么,然后与别的观念进行对话。

      关于过程与结果,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结果那一端而忽视过程,比如吃大米却不知大米是如何来的。这样的一个弊端便如陈老师所言:“我们只享受结果,不再能感知产生结果的过程。仅仅感受结果是薄瘠的感受,而我们的感受正在变得越来越薄。”

      在现代社会,多元价值并行,这时候与其实说需要一个思想层面的共识,不如说不同的思想价值如何共处,而这时候,法治是所寻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说,一个作品具有社会意义,并不是说那作品具有社会意义,而是说首先写出那个作品的人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再通过我心写我手,写出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果单说作品有社会意义,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太容易炮制了。

      还有一篇文章关于教育和洗脑的,印象非常深刻,简单的说洗脑的关键点是屏蔽异见,背后有暴力支持。而教育是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能够在他自己的时代里,依他自己的性情,去获得他自己的好,过上一种有充实意义的生活。至于什么是他的有意义的生活,则并不由教育者决定。而这,也是除了是否屏蔽异见与是否有暴力支持,最为根本的区别。

      整本书有很多可以带来启发的段落,陈嘉映老师依旧用他那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思考与见解。


肆:

断断续续读了二十多天。陈嘉映教授的几本书质量都很高。

这本也是一个刊登在各种杂志上的文章,和一些人的访谈对话,后边还有几篇书评,以及海德格尔两本著作的导读。

第一篇学术生涯自述很喜欢,有共鸣。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我也是这样走来啊。

反思与过度反思探讨现代人的意义真空。在这里找到一个寻找已久的问题的一个参考答案。读起来兴奋畅快啊。

《存在与时间》导读很好。最近接触很多存在与时间相关的东西。海德格尔说两千年来的哲学史是一部忽视的存在的存在者的哲学史。这里的存在着类似于存在主义中的那个存在先于本质的本质。在这里找到从尼采沿袭到海德格尔萨特的一条路。存在是永远becoming的。关于此在的分析是格外精彩的。从存在中获得最大的快乐的秘诀是过危险的生活。而先要获得安全感的说法正是说明人即此在是本能性的想要选择沉沦的。不展开了。

《林中路》的导读也好。前段时间买了这本。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著作。等我研读完存在与时间再看这个吧。对于科学,技术,艺术,诗的分析有洞见。

其中一些篇目还要再次越读,展开来写的。


更多好书 信息,点击书朋的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