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罗辑思维又上了一款新品,叫“马徐俊说杂志”,到现在为止,得到上面讲投资的、讲商业的、讲科技的、讲音乐的、讲职场的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一开始还觉得新鲜,内容也挺不错,但现在一大堆信息扑面而来,我们面临的就不是知识匮乏的问题,而是陷入了选择性障碍的“陷阱”——这么多好内容,注意力有限,这到底该如何选择?
其实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先别急着去回答,而是要反过来再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缺什么?
有些人三观不正,觉得自己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迷惑,那就应该选一些观念打磨和成长激励方面的。有些人行动力差,那就找一些早起、晨读社群加入,用集体的约束力改变自己的习惯。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却始终难以突破进入更高一个层次,那就订阅一些拓展视野、提高认知的服务…所有选择,都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自己最缺乏的进行系统学习,才不至于让花费的注意力白白浪费了。
2.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漫无目的,那就没必要纠结,怎么选都行,图个开心就好。如果你的目的是获得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在职场或创业过程中实现某个目标,那就有针对性地选。这和第一点不同之处是,欠缺的,不等于急需的,打个比方,我英语、编程、投资、运动啥都不行,啥都欠缺,那是不是要都选呢?肯定不是,你得知道自己目标在哪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哪些能力?我正好缺哪些?当你搞清楚这些问题,自然就明白自己的选择了。
或许你会说,我不选择总行了吧。对不起,当你随波逐流的时候,“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只是这种选择更为隐蔽罢了。“不选择”是因为你害怕改变,你想以一种更为稳妥的方式生活,但这种你自以为是的“稳妥”就真的安全吗?我看未必,把钱存银行够稳妥吧?但通涨会吞噬你绝大部分财富,10年前能买一套房,现在估计只能买个厕所了。10年前的国企够稳妥吧?但现在你看看,各种钢老大、煤老大,倒了一大片,就算是银行、石油,现在的日子也不是当年能比的了,再往以后想,这些行业到底还能活多久?把“不选择”当成一次选择去思考,也许你会恍然大悟,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其实,当别人给出一道题目,再给我们几个选项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它当作一道选择题去做。但实际上,如果养成了深入思考的习惯,我们随时可以把它当一道问答题来做。乱花虽然迷眼,但只要我们稍微具备一些思考判断的能力,即使入坑也很容易爬出来。所以,不论是被别人“给出的条件”的限制,还是被自己“以偏概全”所限制,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尽力摆脱的束缚,而学习和思考正是摆脱这种束缚的最佳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