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之智慧则从心性之全体来,故重在道义上,乃天人合一,不专以随时随地个人之兴趣为依归,并亦不会有厌倦。
——钱穆《国史大纲》
由于中国教育的特点,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选择的,或者是不需要选择的,你只需要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好好的学习就行了,最终大部分人都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从小到大,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学习不好某一门课(通常是数学)或者做不好某件事情,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对xx不感兴趣。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一个县城高中考上本省最好的大学,在上大学之前连电脑开机都不会,第一次去网吧上网还是去查高考分数。上了大学以后,那时候真的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做事情,也活得比较任性,在图书馆一书包一书包的书借回去看,也曾经整天整天的打游戏,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那时候真的想把那些东西做好,真的对这些自己不会的东西感兴趣,选修了很多自己想学的课程,可是发现自己即使努力也是学不好。比如,一次计算机的大作业(做个excel表之类的东西)别人半天都可以完成,可是自己需要做好几天,而且还做不好。大三,有一次自己花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利用SQL语言完成大作业,清楚记得某个同学讲完了,老师说了一句“你们班真是卧虎藏龙”,后来知道别人是初中就已经学过了。
经历了很多类似的事情,当时一直不懂,明明自己想做好这些事情,也很感兴趣,为什么就是做不好。刚上大学时候,自己特别讨厌高中的那一套应试教育,等读研究生做科研的时候,才发现本科专业知识太薄弱,有很多想法但是根本没法实现,很多东西都不懂。研究生阶段的时候也了解到国外大学教育作业很多的,师兄选修了国外的教授的课程,作业基本做不完。明白了“兴趣”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天赋,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需要毅力和有效的训练才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