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路,拟同归(上)

文/Eany 

(了解更多摄影与散文作品可以关注我的公号:张郎有货)


有时力来源于外,世界是动荡的,而我心中平静。

    有时力来源于内,一切的改变只为了臣服于源头之力,进而唤醒自己。                                                              ———玛雅印记 


“即使预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仍然愿意前往。”

      生命经过我们然后继续他的脚步,于是前仆后继永不息止。一切物都将枯朽,一切物都不停息,一切物都是流变,一切物再被创生。

    史铁生说,是肉身蒙蔽了眼睛,但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是从那无中来。

    诚然,是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了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

    可路途从未狭隘,倘人间的苦涩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它们,就必定还在。

    它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它非居高的施舍,乃恭谦的仰望,接受苦难,实在是神的垂怜。

    当那块顽石神游于太虚幻境,它是否早已窥探了命运的影子?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宝黛的香消玉殒,生于末世运偏消,千里东风一梦遥,是探春的瘗玉埋香。可是他看不懂,我们也看不懂这一生的结局是什么。石头记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你,你看着每一个人一步一步走向他的结局,我们感兴趣的是它的推移过程。

    也许人生不是一个结局,也许生是命所有点点滴滴每分每秒的相加的一个不可知的状态。

    最后有一天、有所谓的最后吧,也许还是不明晰自己的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看一切荒唐的谬误的、错综复杂的喜怒哀乐的爱恨纠缠的,说不清、道不明。

    或许石头本就是虚妄的,结局本就是荒诞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大概都很难决意,所以,我们一直读红楼,也一直在走下去,因为红楼呈现的是一种现象,它让你看到了千变万化,个中风情,和对生命态度的一种超越。

    在红楼的路途中,我的悲观又升腾起一丝希望。这一点点的光亮,也还并不能称之为乐观。确切地说是一种理解和认同,也是一种活着的更好的意义所在。

    正如爱默生所写,人生是一场旅程而非一个终点。

    预知未来的人不会奢谈未来,读过岁月之书的人不会承认自己读过它。

    如果生命是一片海,那么活着的过程就像是鱼跃出水面,我们俯瞰海的全局,再次沉入水底,做一只认真游着的鱼。

    池塘里的鱼,海里的鱼,抑或是鱼缸里的鱼,它们的一生,就只是这样地游来游去。在一个那么狭窄的空间里,徘徊、踟蹰,7秒记忆,可又觉得它比我们高明———那么逼仄的空间,几块可怜的石头和塑料的水草,金鱼永远不焦虑,不着急,它们睁着眼睛,舒展鱼鳍,一直悠然游弋,它从不考虑这个鱼缸是不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从不问这样游来游去有什么意义,要抵达哪里。

    它们是真正的禅师,早已看穿了一切,回到每一个当下,活出生命本身的舒展和松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