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孩子的大脑构造,孩子感受到爱是因为分泌出了催产素,让孩子恐惧紧张是因为分泌有皮质醇的激素,今天我把如何让我们感受爱的具体方法及《感受爱》这本书后面的内容整理到笔记中,建议大家有空详细看看,当我们大人理解到感受爱的原理,自然慢慢就有了方法!
通过之前分享的案件,大家都知道了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两个大人出了问题。很多父母秉持错误的信念,缺乏共情的能力,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被接纳的环境。所以,真正需要学习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对孩子来说,爸爸是天,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妈妈是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后盾;而孩子,就生活在这天地之间,被父母的关注和爱包围着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成长得最好。
父母是孩子家庭教育中的第一任老师,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往往不是家庭的经济能力,而是父母的正确教育方式!
与其说孩子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如说父母亲努力为孩子构建亲密的、和谐的、和睦的家庭关系。好的家庭教育一定离不开好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
父母的不同教养风格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风格不仅影响家庭关系,而且还影响孩子将来的情绪能力发展。
带孩子有哪些典型的误区呢?
首先,有一个最典型的误区叫做控制型父母。孩子在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有的父母会讲说:“我数三下,一、二、三。”这叫控制型父母。
用控制型的方式对待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呢?通常会有这么几种情况:要么他会变得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被控制,已经丧失了自信;
要么他会变得特别具有控制性,一个人如果特别有控制欲望的话,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他控制的事儿其实是非常少的,所以这个人自己会特别的痛苦。
第二种类型的父母,放任型,说:“没事,让他哭,孩子哭会没关系,哭半个小时对身体好,不要紧。”所以这个孩子哭起来,然后在旁边撒泼打滚等等,没人管他。父母说:“等他哭好了再说。”这种放任型的父母对待孩子,长大以后这个孩子会出现的问题是:他会极度地缺乏团队的归属感。缺乏团队归属感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会过度的具有依赖性。所以这个孩子有可能会加入帮派,可能会网络上瘾。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容易成瘾?因为他没有团队归属感,他只有在那个环境之下,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然后第三种类型呢,还有一种说:“好了,别哭。”
“别哭,妈妈给你买糖吃。”
“别哭,爸爸带你去看熊出没。”
“别哭,咱们去买个自行车。”
对吧?这种方法也经常会奏效。
这种方式叫什么呢?叫做贿赂型。那么当父母用贿赂的方法来对待这个孩子,会有什么效果呢?有很多父母讲:“很好啊,我在墙上给孩子贴小红花,然后做对了什么事,贴个小红花。”这都叫贿赂型。贿赂型对待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这孩子的问题是:他做任何事儿都没有自己来自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外在,全部来自于别人需要给他一个确认。
所以他做一个好孩子本身并没有乐趣,他做一个好孩子的乐趣是来自于有人给他一朵小红花。他学习成绩好没有乐趣,成绩好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奖学金。
所以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这个事情本身的乐趣的话,我们想想看,人的一生当中永远都有人给你外部的确认吗?永远都有人从外部激励你去做事吗?很难!所以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了,有可能会逐渐地丧失人生的意义,会觉得抑郁、没意思,这三种类型是非常常见的哈。
还有一种典型的父母会犯的错误是叫忽视和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什么意思呢?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了,然后跟妈妈讲:“妈妈,我很饿,我饿的要命。”喊“我很饿。”妈妈说:“你刚吃完饭,怎么会饿呢?”你看,你刚吃完饭,怎么会饿呢?孩子明明觉得饿,但是妈妈讲“你刚吃完饭,不应该饿啊。”否定他的感受!孩子摔了一跤,摔在地上,然后,尤其是男孩子摔倒以后,妈妈过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说:“不疼不疼,快起来。”“没关系,男孩子不哭。”你想想看,你如果在厨房里摔了一跤,摔一大马趴,然后你老公过来讲说:“不疼,不疼。”你什么感觉?对吧?所以这个叫做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如果父母对孩子经常用否定和忽视感受的方法来对待他,你们觉得这孩子会怎样?这个孩子也会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所以我们就经常见到有的孩子把妈妈气得半死,然后孩子过来讲说:“别生气,生什么气?有什么?至于吗?那么生气。”你看,因为你小时候就和他讲“不哭,不哭。”我们小时候跟大人讲“我腰疼。大人会说:“小孩子哪有腰?小孩子没有腰。”这个忽视孩子的感受,长大之后这个孩子就会忽视别人的感受,他会和他人之间造成大量沟通的矛盾。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他把很多人的脸呢画成简笔画,就是这个人的表情画成简笔画,有的人高兴、有的人生气、等等,拿着这个简笔画到学校里边去让孩子们看,说:“你看看这个人是什么表情?你看这个人什么表情?这个人什么表情?”一个一个看,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量在学校里边经常欺负同学的那些小霸王们,分辨不出这些人的表情,他会把一个很生气的人当做是:“他很正常,他这个表情挺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在欺负别人的时候也经常会表现出来说:“我没觉得把他弄疼了啊。我觉得挺正常的啊。”所以他会忽视他人的感受,从而这个孩子很难融入这个社群当中,甚至会伤害别人,自己都不知道。
这都是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最常出现的问题。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最大的问题,第一种问题就是成瘾,对吧?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有成瘾性人格,比如说抽烟、打游戏停不下来等等,这些叫成瘾性人格,还包括赌博。
然后还有一种状况就是孩子叛逆,然后摔门,然后跟父母大喊大叫,然后做一些很过激的事儿。这两种情况分别来自哪呢?都来自于父母。成瘾性人格来自和父亲的关系不好,而叛逆的情绪来自于和母亲的关系不好,母亲太容易焦虑,母亲特别喜欢大喊大叫的时候,孩子就会特别变得容易暴躁,然后容易情绪不稳定。而父亲如果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或者说父亲特别的凶,不讲理,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有成瘾性人格。
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里看到教养悲剧的报道,父母们常常困惑,这些不幸的事件背后似乎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父母为人不差,教育孩子也很严格,怎么就会出现比如母亲把儿子逼得跳楼、儿子要伤害父母这样的惨剧呢?
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动力,但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仅仅有爱还不够。每位父母都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风格,想一想什么样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首先了解自己,当父母能够了解、观察和接受自己的时候,才给后面的教养行为的改变带来一些机会,虽然我们不需要成为完美的父母,也不需要打造完美的小孩。但是,我们需要寻找最恰当的教养方式,我们就得先改变固有教养的观念,但这种改变极其不容易,必须得有强大的心理驱动力,我们把这股驱动力称为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也就是说自尊水平高的父母,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作出改变,反之,则不然。父母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这是给孩子提供给“无条件的爱”的前提。
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父母教养风格的不同类型,分别是控制型、放纵型、贿赂型和忽视感受型。教养风格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和行为养成有极大的影响,不良的教养风格会导致孩子到青春期时出现成瘾和叛逆的不良行为。父母寻找符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教养方式,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养观念和教养风格,这个前提是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尊体系。
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避免大喊大叫,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很难做到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喊叫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为什么?因为太有效了。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只要父母大喝一声,小孩立刻“蹦”楞住,对吧?然后从此以后,你只要一喊他,声音一高,他就听话。然后,你只要声音不高,他就玩,为什么?他等着你喊他,因为你只要不喊他、不打断他,他就觉得这一切好像是正常的。因为他并没有学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他并不知道这个事情的边界在哪,他是凭你的吼叫来判断这个事的正确性,对吧?这是最要命的东西。
所以对于叛逆的孩子的父母来说,大喊大叫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经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束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可能会出现人身攻击,语言攻击或者社会退缩。社会退缩就懦弱,对吧?
然后而且缺乏积极行为表现,在你大喊大叫的时候,孩子其实找到了你的弱点,并且成功的干扰了你,然后他也跟你学会了大喊大叫。大喊大叫的诱惑就在于,它看起来会非常有用,但是它会导致孩子怀疑父母到底是不是爱她。这种大喊大叫会让孩子觉得特别的孤独,特别的害怕,所以父母只要一翻脸、声音一高、拍桌子或者怎么样,孩子就立刻会觉得父母不爱他。而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一切错误都归咎为“反正你不爱我”,因此他会用叛逆的手法来跟你对抗,这就是你越喊,孩子叛逆的越严重的原因。
所以事实上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的配偶或者你的领导每天冲着你大喊大叫,你觉得你能改好吗?反正我的经验是不会,我的经验是我会想办法跟他对抗,然后来证明我是对的,或者我会做这事不让他知道,我会远离他,等等。所以大喊大叫既然不能改变你,那怎么会改变孩子?对吗?一样的。
如果你经常用大吼大叫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话,孩子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比如说注意力不集中,越是父母大吼大叫,孩子的注意力越不集中,学习遇到障碍,学习成绩差,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很多是被父母吼叫带来的。然后长大了以后容易焦虑,容易叛逆。然后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用吼叫的方法来解决。
所以大吼大叫几乎无助于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好像每天早上起来起床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很多父母在后边会催:“快点,起来,要迟到,怎么搞的?”对吧?一天到晚这样催他,我后来就问这些家长,我说:“你们为什么早上起来要这么整天催他,对吧?大喊大叫的跟他屁股后边。”他说:“我是为了帮他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习惯。”我说:“你这样做根本没法帮他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习惯。你这样做只是帮他养成了一个把妈妈当做闹钟的习惯,他判断自己该不该走,唯一的条件是看我妈妈疯到什么程度。如果我妈还没有疯到足够的程度,那我还有时间,等我妈真的抓狂了,这时候才该走了。”各位,他一辈子都不会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习惯!
所以当父母只会用大喊大叫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心理的问题以及行为的问题,他其实根本没法知道自己怎么做是对的。
大喊大叫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你想表达你内心的愤怒,所以当你真的愤怒的时候,你可以先告诉孩子说,“我现在真的快要疯掉了,在我平静下来之前,我得先处理好我自己的情绪问题。”跟孩子说说这个,然后去干自己的事,识别大喊大叫的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首先得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大喊大叫?所以造成父母大喊大叫的主要原因来自于:
第一个:遭受强烈挫折的反应,就觉得“我怎么这么无能,我怎么连这事都搞不定。”对吧?这是挫折!
第二个:是我的父母就对我这样做,所以我也就习惯了学会。
第三个大喊大叫也就成为一种习惯!
第四个大喊大叫是我唯一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然后通过理解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要认识到自己愤怒的信号,当自己开始出现愤怒的时候,让自己冷静或者先离开,等自己平静的时候再来处理这个问题。用低声细语来替代大喊大叫。在很多教育的书里边都会告诉我们说,声音越小的教育孩子其实威力越大,小声的、认真的把孩子拉到一边跟她说话,会比大声的喊,她会更容易听得进去。
还有一个大吼大叫的心理原因是来自于愧疚,羞愧的心情。就是当父母看到孩子做了错事以后,他的内心会产生极度的羞愧,他会认为这个很给我丢脸,而这种羞愧会形成一种力量,然后把他吼出来,似乎我们就没有那么羞愧,这也是一种转移自身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让孩子来承受这个东西,这是不公平的。
现在生活中焦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多了,就是什么是焦虑的孩子的表现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没有跟妈妈在一块,他就睡不着觉;然后妈妈回家晚,他就不停地打电话催你;然后妈妈没有去接他放学,他就哭,这都是焦虑的表现。然后甚至包括说他不愿意去做一些陌生的事,有一些事你让他去做,他说:“我不去,我害怕。”做不了,他不敢见陌生人等等,这都是焦虑的表现。
这个没法独自入睡,然后不爱讲话、面对陌生人和情境就会感到紧张,然后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认为自己无法考取好成绩赢得老师的赞赏,不愿意去上学;然后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总是特别担心很多未发生的事,就比如说有的孩子他喜欢跟妈妈整天问说:“那如果什么什么怎么办?那如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就他整天问你这个问题。这个不是小孩问话的句式,小孩正常问话的句式说:“为什么?这是什么?”这是大量小孩会问的正常的句式。但是有一类小孩就说:“那如果那样的话怎么办?”你看,他比我们要担心得多。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焦虑呢?
焦虑是什么呢?焦虑是对不确定性事情的抗拒。
就像这次疫情,就是突发的,不确定的,有些行业无法复工,有些复工了没生意,什么时候恢复到疫情之前?这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很多人会焦虑,我们很多人明知道无法掌控这些事,而在内心当中不断地抗拒这些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事最好快结束"或者“最好别发生在我身上”对吧,这时候我们的焦虑情绪就会出现了!这个心理学的解释是什么呢?说“焦虑是大脑功能障碍",通俗的讲焦虑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面临不确定状况的时候,他们无法对事件结果做出预测,在不能确保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
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解释这一切。光是从遗传或者光是从个人的经历都没法解释这一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甚至包括有很多人遭遇到外界的冲击也会产生这个问题,比如说父母离异、父母有人去世,然后暴力事件的伤害者、生病住院等等这些事都会引起焦虑状况。
所以有时候各种各样的事都会导致焦虑,在所有这些因素当中,如果我们希望改善孩子的焦虑状况,唯一能控制的是什么呢?基因能控制吗?控制不了。发生过的事能控制吗?控制不了。唯一能够控制的东西是自己的教养方式。
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状况,不能够要求孩子说:“你不许哭,你不要焦虑。”甚至我们直接给孩子讲:“你这叫焦虑,你知道吗?你已经焦虑了。”这样会把孩子搞得更焦虑。
所以这些东西都没法帮到孩子,唯一能够帮到孩子的办法是改变我们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就能够带来孩子焦虑状态的变化。
什么样的教养行为会导致孩子焦虑?
第一个导致孩子焦虑教养行为叫做父母的过度控制。有一个提法特别有意思叫“直升机式的父母”,什么叫直升机式的父母呢?就是父母天天在孩子周边飞,嗡嗡飞来飞去。实际上咱们中国有一个更贴切的描述说“像苍蝇一样”,就是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要盯着,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对孙子,任何事,吃东西、穿衣服、走路,干什么,一天到晚盯着,当一个父母是一种直升机式的这种人物的时候,会发现他会把孩子搞得特别的焦虑,包括整天问孩子说“冷不冷啊?”“疼不疼啊?”“可以接受吗?”“考试能不能及格啊?”“你感觉怎么样啊?”“你跟同学关系好吗?”“有人欺负你吗?”天天问。实际上这个孩子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糟糕,但是整天在他面前呈现的都是什么?全都是担心,就是忽然这个孩子,觉得生活中好象到处是陷阱,生活中随时都会出事。
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里边打架了,比如脸打烂了什么回来,脸上划了一道什么的,他自己无所谓,他觉得挺好的,甚至讲"今天我跟我的朋友他蹭了我一下。”就完了。然后如果这时候父母过来说“这怎么办?要不找他们家长?”要么怎么怎么样,然后你一天到晚“我去跟学校讲”,当我们把这个东西不断地放大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负担就会变得越来越重,所以这是第一种教养方式叫做父母过度的紧张,这个是要小心的。
第二个叫做强化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理解,就是导致了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曲解。比如说整天跟孩子强调陌生人都是坏人,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跟你说话的叔叔都是坏叔叔,整天强调这个会让孩子对陌生人、对整个的环境产生担心。还有包括说如果一个人成绩不好,这辈子就完了,说“你成绩不好将来只能去沃尔玛门口讨饭,摆地摊儿",就是告诉孩子说:“学习成绩好就有一切,成绩差就什么都没有。”
事实上真实生活中很多成绩并不怎么样的人,他一样有可能有好的生活,因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绝不仅仅是成绩,对吗?成绩只代表着孩子会考试,中国大量的人会考试,在中国跟那些会考试的人不一样的人也许有不一样的路子可以走!
所以当我们把孩子的价值观变成了说“只有考试才有出路,考不好就完蛋。上了清华多棒。”我们怎么没看见上清华的还自杀呢?对吧?上了清华、上了北大跳楼的也有,对吧?为什么不看那个呢?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情商足够,孩子乐于助人,孩子有男子汉的气概,孩子愿意探索,甚至孩子喜欢写作文但是数学很差,有什么不行呢?
然后还有容忍或者鼓励孩子去回避行为,就是自己去建议或者帮助孩子回避。说:“这事那咱就不讨论这事了,咱们就不说这事了。”这个家里面明明有问题,但是不能说,放在那,大家都不说,假装没有。这时候会帮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就是那个事是不能提的对吧?他会产生焦虑。
然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就是家庭冲突,家里面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间只要吵架,孩子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习惯就是自我归因,无论是不是,他都觉得是他造成的,小孩看到这两个人打架,哪怕这两个人不认识,小孩都会认为跟他有关系,尤其是有很多爸妈在吵架了以后,拿孩子撒气“都怪你,要不是你这样我跟你爸会吵架吗?”当发出这样的语言的时候,孩子那个自我归因会变得更加的严重。孩子会严重自责,愧疚,这些情绪是最要不得的!
我们很多家庭吵架的时候,孩子就会说:“爸爸,我以后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吗?”因为他觉得“是因为我不乖,所以你才走的。”当孩子有特别强烈的自我归因的行为的时候,你就要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大声的呵斥,然后在孩子面前去跟人发生特别多的冲突,这会让孩子觉得特别的担心。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说和孩子的焦虑水平有着特别明显关系的一些行为。
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主要知识点:大吼大叫和焦虑是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两种低自尊的表现,樊登老师不仅分析了大吼大叫的原因,还教我们如何避免大吼大叫的沟通方式。同时,分析了焦虑的父母也会教养出焦虑子女的四种原因。如果你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也存在这两种低自尊的表现,不用担心,要试着原谅自己,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改变不科学的教养方式。
附带一个体验活动,主题是“父母避免大喊大叫的训练方法”,活动流程请你尝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