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凌晨6点外面飘着微微细雨夹杂着瑟瑟寒风,一早起来的我偶尔听见楼下窸窸窣窣的开门声,内心不由地敬佩起来。那些要早读的人依然风雨无阻去早读,那些要去图书馆的人依然如期而至。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每日早起早读的自己,那也曾是一副风雨无阻的模样。而反观现在的自己,散落在人群里,顺着人潮,浑浑噩噩地踱步。
过往与现实的反差,我想成于从众也毁于从众。
而放眼望去,身边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也让我常常思考,大学里不愿从众的我们为何又走上了从众之路呢?
不敢做自己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别人。陈学歌高考失误进入了我们专业,因心有不甘便用起中学时代好几倍的努力去学习。大一时的他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学霸。可是一年过去,事情就发生了极大的反转,学霸的光环渐渐黯淡,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出众又精彩了。后来我甚至看到,他经常很多专业课也不来,已将逃课当成了一种习惯。而那些通宵、唱K、游戏的人群中多了她他的身影。渐渐地他身边那些曾陪她泡图书馆,早读的人也陆续退场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群娱乐青年。
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叹息。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当贪玩变成一种习惯,便不再节制,便肆无忌惮。
后来,细问他时,他一句:“不甘从众又害怕与众不同。”引起我深深地反思,原来他只是环境的牺牲品而已。
由于害怕过于锋芒毕露与特立独行而被迫盲目从众是大学生的常态。在一个好吃懒做的环境里,你若是积极向上就容易被人视作异类;你若不跟他们一样,他们便会疏远,甚至孤立;你若是坚持做着不合群的自己,便会受到冷嘲热讽和各种诋毁。
有时候合群更意味着孤独的开始,盲从的落寞,人潮中的郁郁寡欢,看似合群的同时也只留下盲从带来的孤寂。我想大学里的最恐怖与可悲之事便是如此了。
得到的是认同,失去的是本真。朋友月凡经常跟我说:“身处一个大环境,有时好像不能做自己,怕自己做得不好,引来冷眼和嘲笑。”于是她不做格格不入的事情,因为担心会被排斥,被视作异类。
这样的想法我常常都有,比如以前早读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件利己且无关他人的事,可偶向他人提起时,就被他人投以异样的眼光,那时我尚不懂为何,而如今看来大致是有些格格不入了。后来我自己干脆也就放弃了。随着人群,去看他们想看的世界,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被同化着,被淹没着,被征服着。
后来匿名生存,不受太多关注的确让我多了几分轻松与自在,但个性渐失、秉性圆滑、处世将就却让我内心开始隐隐作痛。
正如《乌合之众》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我想从众与合群也就由此而来,那是环境的无奈与人性的盲目谋同。
永远要记着自己需要什么。表哥是个特别厉害的人,去年考研去了某一985大学,成为亲戚圈里人人称赞的孩子。看到如今的他,为他开心的同时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因为初中刚入学的他成绩倒数,高中的他分数低迷,但他一直不停止拼命地奔跑,终于多年的积淀在大学开始闪闪发光了。每学期专业第一,年年得国奖,各类证书堆积如山,让他变成了别人眼中那个望尘莫及的男同学。后来细思缘由,原来是他拥有明确的目标、执著的追求和超于常人的抵御诱惑的能力,因此让他耐住了寂寞,迎来了繁华。
反观身处大学的我们,从众努力学习的人寥寥,而从众通宵打游戏、吸烟喝酒、吃喝玩乐的人层出不穷。我想迷茫又抵御不了现实的诱惑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有时候迷茫又不加节制,任性又冲动,散漫又抵御不了诱惑成为我们心中一根根刺,时常深扎着我们的玻璃心;有时候迷茫又如一浪潮水,冲漫到大学的校园里,淹没着我们中的大多数,而抵御不了诱惑的人永远无法上岸。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提到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强调环境对人影响力的同时,更反应了从众的巨大利弊,给予我们一个暗示和提醒:不可盲目从众。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很多推销人员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使你购买下不适合或不需要的产品,达到销售的目地。由此可知,管理好你的从众心理,也可为你的生活带来意料之外的收益。
追逐繁星的孩子必定要仰望星空,可千万别忘了脚踏实地。别人的生活再耀眼,也不及你生命中的淡淡的微光。
做自己是一生漫长而有趣的课题,而盲从只会让你对它缺乏想象力。所以,别盲目从众,你的大学、你的人生不能简单复制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