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继续分享《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日暮西山》
东林书院
万历年间,顾宪成当政期间得罪皇帝,被明神宗罢官。其弟顾允成和同乡高攀龙也辞官回了家,三个人一合计,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讲学吧。这一讲就是三年,讲着讲着,人越来越多,七年后,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大笔一挥,拨出专款修缮无锡县城东部。此后,这里就成为了顾宪成等人的活动地点。并在此处常设讲坛,讲学之外还常常评议朝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东林党”。东林书院在顾先生的主持下倡导“读书、讲学、爱国”,提倡读书是为了更好地为祖国效力,并不做空谈。
实事求是地讲,东林书院确实也就是个书院。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它却焕发了不可思议的魔力,成为了一种威力强大的信念,那些相信或接受的信众,历史上统称为东林党。
东林党
在很多的史书中,万历中后期的历史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皇帝老休息,朝政无人管,大臣无事干。前两条或许是正确的,但第三条是绝对不正确的。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是无比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主角,是东林党。在明朝万历年间,党派比较多。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后经"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浙党落败,东林党崛起,而浙党、楚党等人纷纷投靠阉宦首脑魏忠贤。
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他们主张“知辅行主”,意为做人不能大谈空论,要有自身想法和实际行动,而在政治方面推行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这些在革新朝政、反对统治集团中最反动腐朽势力的进步作用。
阉党
明朝后期党派众多,其中以东林党和阉党最为活跃,而提到阉党就不得不提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 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攻击东林党,制造大量冤假错案件,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手下大小官员以“五虎”、“五彪”、“十孩“、“四十孙”自称。各地更是兴建无数的魏氏生祠,全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崇祯皇帝朱由检一上台,魏忠贤的好日子也就走到了头。群臣的激愤,后宫的怨气,朱由检耳闻目睹,早就怒火中烧了,于是,决定除掉这对祸国殃民的大太监。魏忠贤被贬自杀,这使乌烟瘴气的朝政有了些许新鲜空气。
但是
朝政已乱,人心已散,大明帝国积重难返,纵然朱由检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终究驾驭不了这辆濒临散架的马车了······
如果各位小伙伴喜欢这本书,欢迎关注公众号【灵简阅】这里有很多关于书籍的干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