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女子,一定会提林徽因。
她才华横溢又一生淡泊,俘获了万千少女的心,她的一生成为中国女性理想的人生模版。
然而,对于林徽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女神,是建筑师,有的人说她作,说她是绿茶。
真实的林徽因,到底是怎样的呢?
慕容素衣被称为是最了解民国女子的作家,在她的《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这本书中,她从亲情、爱情、友情等方面,为你缓缓道来一个竭尽全力生活,潇洒自如去爱,专注如一为建筑业奉献一生的林徽因。
她不是矫情造作的绿茶,而是真正的人间四月天。
才情过人的背后,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林徽因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有名的才子。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林徽因得到了国学的启蒙。
后来直接上了女子中学接受了英国贵族式的教育,培养了良好的举止和谈吐。
之后,跟随父亲前往欧洲访问考察的时期,她开阔了更大的视野与认知,更是为之后的建筑事业,埋下了一颗萌芽的种子。
有人说,林徽因是幸运的,可以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学习中外教育知识,跟随父亲增长阅历。
然而,林徽因的童年并不幸福。
因为父母并不相爱,她的童年是在父亲对母亲的冷落以及母亲对父亲的数落中度过的。
林徽因在童年就早早学会了如何小心翼翼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着去安慰母亲,去体贴父亲,与家里的姐弟都相处的很融洽。
正是因为这份懂事,父亲对她宠爱有加,从小都非常注重对她的学识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才能有“养女当如林徽因”这样才情过人的女子。
这份才情也让她在爱情里,魅力十足。
最好的爱情是执手一生,共同成长
有人说,林徽因是三个男人成就的女神。
诗人徐志摩为她疯狂,建筑学家梁思成宠爱她一生,哲学家金岳霖一生未娶,心中只有她一个人。
在爱情里,林徽因是一个分寸感很强的人。因此,她在两性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恋人和朋友之外的关系。
在相见恨晚、无话不说的徐志摩,对她疯狂表达爱意,甚至要为她离婚的时候,她理性、克制,拒绝了徐志摩,之后也一直以挚友相处。
而金岳霖,是她和梁思成共同的好友,知己,两人吵架,也是金岳霖从中做“仲裁”。
后来有人请金先生为《林徽因文集》写一段话,金岳霖想了半天,一字一顿说:
“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而那个与她执手一生的人梁思成,才是最适合她的人,一起携手共眺远方,一路成长。
两人因为父母的撮合走在一起,但双方父母并不干涉。
一个活泼,一个沉稳,但骨子里都是一类人,有献身于事业的热忱和醉心于艺术的气质。
梁思成被林徽因的天真洒脱吸引,而林徽因选择梁思成,也离不开他本身的魅力和对她的迁就宠爱。
林徽因会在约会前,精心打扮;而梁思成会陪林徽因她喜欢做的事情。
在他们的身上,有婚姻最美好的样子,互相迁就,彼此包容,共同成长。
两人在乱世中,不离不弃,一路扶持。
面对爱情时,我们往往会丧失理性而放纵我们的感性。
在爱情与婚姻上,林徽因懂得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而面对不适合自己的,懂得分寸,会果断拒绝。
后来,两人也在共同喜爱的建筑业上,大放异彩,成为了建筑史上的双子星。
毕生追求的建筑事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说:
“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建筑。
在英国的时候,林徽因经常跟建筑师女房东出去写生,在那时她了解建筑的一些知识,也确定了建筑就是她想要的事业。
虽然在建筑这块,世人更多的是知道梁思成。然而在建筑这块,可以说,是林徽因开启了梁思成的建筑人生,并成为了他事业的同路人。
两人一起相伴27年,到宾大建筑系留学,回国后一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后来又一起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他们曾一起走过了190个县,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在考察路上,条件非常艰苦,居无定所,哪怕有孕在身,她也没有放弃。
当时很多国宝级的古建筑,正是因为他们的考察,才引起了关注与保护。
在探索中国建筑的路上,林徽因一直与梁思成同行。
在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的时候,林徽因在一旁查阅各种资料典籍,为书稿做补充、润色。
这一路,都可以看出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专注和坚持。
梁思成曾在书籍的前言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她的合作与灵感的启发,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后来,在林徽因病逝后,梁思成在她的墓碑上,设计了一圈她喜欢的卷草纹饰,墓碑上“建筑师林徽因之墓”这八个字,足以可见,他懂她,懂她这一生中最认同的身份与最爱的事业。
她的一生,活得充盈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的过。
尽管童年不幸,但她努力挣脱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活成自己。
半生都在颠肺流离,面对困境,她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爱情里理性,懂分寸,与携手一生的人,共同面对,相互支持。
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事业,可以排除一切困难,执着坚持,力求做到最好。
面对后来人对她生活与为人的误解,我想她也是不在乎的。
因为,在这段并不长的人生里,她都活得足够明朗、洒脱、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