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几何课上,老师大发雷霆。咆哮道:“考试最后一道题,居然只有两名同学答对了,你们上课听没听讲?不是教过你们套路了吗?连辅助线啊!而且,不会也要把公式抄上啊,能多得几分呢!”
各位家长,你家的孩子是不是这样学习的呢?
比如,一堂课,前半节老师解释定理推到过程,他们不听,等到后半节,老师给出结论,直接拿过来解题就好了。
再比如,一学期,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考试前找老师划重点,把主要的概念原理突击一下,应付考试。
这种学习模式就是被动学习,也是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因为学生的成绩是考核老师的指标,所以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升成绩。很多老师找到很多套路,秘诀,让学生背下来,就是为了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至于学生能不能真的理解那些概念,能不能用来解释实际中的问题,他们根本不关心。
02
被动学习的伤害巨大,不仅不能让孩子真正的理解和运用所学,还扼杀了他们以后继续学习的热情。那么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呢?
答案是缺乏独立思考!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会掉入一个大坑。当孩子问问题时,有时候我们会很不耐烦,会讲你以后就知道了。却不知道这种行为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伤害巨大。
慢慢的,孩子不去主动追求知识,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大人认为应该学什么,安排学什么,然后我就学。至于学了以后有没有用,我喜不喜欢学,那都不重要。这种状况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毕业后没有人再安排学习任务,所以这些孩子开始停滞不前了。
03
那积极思考的主动学习应该是什么样呢?我分享一次主动学习的例子。
小的时候学习数学,最开始学的是速算,由十以内加减法开始逐渐升级。我开始学习的时候,感觉8+5,6+7什么的太难了,但是把数字拆开,变成(8+2)+3,和3+(3+7)这样计算就简单多了。那时用这个方法,我速算从未有敌手,又快有准。这个方法我用了2年,到3年级以后发现居然是加法交换律。直到现在,我计算还是用这种方法。
我认为独立主动思考很重要,得到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锻炼这种思维,这种能力让我终身受益。
至于套路,当然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对于孩子,成绩没那么重要,学会独立思考,举一反三才是王道。而且,学会这种方法的孩子,成绩根本不会差。
04
现在流行输出倒逼输入,这句话的道理就是,如果你想输出,那么就一定会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输入后一定得先经过思考。
比如写作就是一种输出方式,这可不是小学生写作文,老师规定一个命题去写。而是真真正正的要有自己的灵感和想法,这些灵感和想法不是白来的,源自于生活,源自于读书,也就是所谓的输入。但是一旦动笔写,你就需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想法,思考文章的逻辑、结构等等问题。当你写完之后,你可能发现你对这个想法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我写东西时,一篇文章要改很多遍,经常发现认知连续迭代升级,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有人会讲,学生写作业、做练习题不也是输出吗?但这种输出效果很低,因为都是重复性的输出,即便是数学、物理等习题,也都是针对固定知识的专项训练,巩固的是知识掌握的程度,但是缺乏了思考的过程。
很多孩子碰到难题就放在那不去做,因为早晚有老师去讲,而且家长和老师也默认这种方式。殊不知他们丧失了很多练习独立思考的机会。
被动学习是教育的大坑,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终身学习必备素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