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观摩。
正式读课文,王老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大家把课文浏览一下,看看哪些地方最容易读,哪些地方最难读?哪些地方读起来跟别的课文不一样?这三个问题很奇怪,目标指向不是学生的思考,而是学生初读的感觉,似乎有些小儿科。但是交流时,老师用“欢迎他读一读”“难度系数0.7”“真的静吗?你读读试试看?”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并水到渠成地引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动静结合,轻轻松松地理出了文章的脉络。
评课的时候,该教师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学生听不到你的声音,看不到你的笔迹,而是你的心没有向学生那边靠靠。
记得看蒋军晶老师上《文成公主进藏》。他勤示范,助复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民间故事就是这样的,很多情节其实是有格式的,是由规律的。这个民间故事是克服困难型的,它的格式就是“动物来说话,公主来出手,神奇延续久”。多么通俗,多么经典!
这节课也是思辨的。老师引发学生思考:既然这四段的情节差不多,那么我们索性把那三个困难去掉,只留下一个困难行不行?(学生讨论后发现:必须多些疑点,否则就不能体现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故事也不丰富。)为了突出文成公主进藏的决心之大,为什么不多写几个困难?(都写出来很烦,记不住,传下去也没有意思了:民间故事是要流传的,如果太长记不住就没法流传。)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你更喜欢哪一类?为什么?(让学生明白:民间故事适合讲,历史故事适合读;历史故事真实,有很多的细节,民间故事很有想象力;要了解史实,还是要读历史故事)。这些处理引领孩子走进民间故事,又突破了民间故事的局限,丰富了阅读课堂,更关注了课堂中的孩子,教他们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质疑,边质疑边解答,这难道不是教学的真谛所在吗?
这样的语文课堂,带着游戏的精神。但是,游戏精神关照下的小语课堂,须关注以下纬度:一.儿童视角。始终要站在孩子学习的原点,以儿童的视角为基点 二.走向愉悦 。整个过程是激发性的,充满愉悦的。三. 规则和自由。这两者皆而有之并和谐处之。 四. 生成智慧。因此,课堂是有深度的,要求学生有深入思考,自然也是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