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攻击谩骂莫言?

攻击谩骂莫言,非常不可思议,是发生在东方大国的最奇怪的事情之一。

这件奇怪的事情,你不想也得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

请关注文学的群众基础。根据我的抽样调查,在咱们中国,阅读莫言作品的人,还达不到万分之一。不读或读不懂莫言作品的,占绝大多数。可想而知,这样的状态会发生什么?从道理上讲,不喜欢就不读嘛,搁置一旁也没人说什么。可是不行,一些人似乎是这样的,不喜欢就骂你个狗血喷头。

群众基础非常重要。我听说,德国在各俱乐部注册的足球运动员多达200万,我们呢?我们的孩子想踢足球有地方吗?韩国,4人中有一人会下围棋,我们是,4人中肯定有个会打麻将的。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称雄世界?还是群众基础好,通过层层选拔,我们可以找到为民族争光的人。文学的群众基础太差,也连累到其它艺术形式,比如音乐,比如雕塑,比如绘画。由于基础不好,它一定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胡乱吹捧,或者随意贬低。

文学不是历史,文学中的描写,讲究一种符合逻辑的可能性。(谍战剧里,这种情况最多。)鲁迅先生对人物形象塑造说过这样的话:(大致)你描写的人物,靴子可能是浙江的,帽子可能是江西的,脸又可能是广东的。这说明,文学创作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简单白描,它本身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个道理,并非人人都懂。由于文学的群众基础很差 ,很多人固执地问曰:煤块真的能吃么?上学了还能光屁股?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心酸的回忆。

我和莫言同龄,我老家胶县和高密是邻县,我们村子和莫言的村子只有一河之隔。那个年代,那一带的老百姓,生活之穷苦,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会相信。我不但吃过煤块,也吃过树皮、观音土、烤毛毛虫、烤死耗子。人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填。再说说光屁股读书的事,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全班男同学一律光着屁股。一个叫王玉才的,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小卵子(睾丸)一抽一抽的,女同学都趴在板子上不敢抬头,男同学大笑不止,老师不准我们笑。

过去的苦难不说也罢,问题是,莫言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写进他的作品里有什么不对么?从常识来说,你没经历过就是没发生过么?

文学的群众基础薄弱,最大的坏处是,有人利用这种薄弱,干着进一步愚弄民众的勾当。惹人注目的人物有毛星火、半支莲之流,明明是不知天高地厚,却摆出了一副"矬子出高声"的架势;明明是伤天害理,却还振振有词。把"不怕别人笑话"的劲头发挥到极致,严重戕害了本来就伤痕累累的中国当代文学和人们的价值观。

疫情期间,一个悲剧事件举国皆知。这个事件的影响在于:民众不但能无所畏惧地战天斗地,也能"嗷"地一声制造苦笑不得的悲剧。更恶劣的地方在于,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悲剧可以在莫言身上复制。自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的想法也太天真了。

最令人愤怒的是,攻击、谩骂莫言,已经由一个文学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有人认为,莫言不理不睬的态度激怒了一些人,所以遭到了攻击、谩骂,我认为不是这么回事。也有同志说,莫言如果不是中国作协的副主席、没上央视、《人民日报》也没发声力挺莫言,或许,攻击谩骂莫言的声浪会小一些,我认为这话有些道理。我怀疑,有些人,把对于改革开放的不满,对于国家意志的愤懑,发泄到莫言头上了。

莫言是个忠厚善良的人,他并没有招谁惹谁。然而,从"不公平"、"冤枉"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就太简单了,它背后的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当然,脱离事实、不符合逻辑的描写不被允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