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有句话说的是“当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面的时候,改变就开始了”,我们很多人希望改变,但是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捕捉潜意识不容易,有一个方式可以曲线救国,就是从自动思维开始,不断深挖让对应的潜意识浮现出来。
自动思维,就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头脑中一闪而逝的第一时间的念头。捕捉自动思维,就是我们从最容易捕捉到自动思维开始,顺着它去做自由联想,看看自己会从这个想法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知道碰触到深刻体验。
自己也尝试去做这样的练习,去寻找一件“让我感觉不舒服的事”,想了很久,发现,与不是很亲密的熟人单独相遇时,会让我感觉尴尬,例如,在茶水间碰到一个同事,或者工作时去洗手间,回来碰到一同事。这时有种想躲避的感觉,心里想:“要是没有遇上就好~”深入思考之后,发现自己是不知道如何打招呼才想着躲避的,如果在某个商场偶遇,会说“啊,没想到你怎么也在这里啊……?”会有很好的招呼词,而上述场景很难想到好的招呼词,如果很熟的人呢,可以拍他一下或逗他一下就过去,自然如意,可这种半熟的人,按礼仪,我应该跟他打招呼,可说什么呢?又不知道!不可能说:你怎么也在这吧!?但是,再深入一想不对,半熟的人至少可以微笑点头可以啊,问题是我对“打招呼”这事有点条件反射式的恐惧感。
这恐惧从何而来呢?一点点翻来,记忆中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当众责备过我,怎么不跟人打招呼(好像家里来了匠人干活,我没有打招呼),后来吃饭的时候父亲逼我去打招呼请人家吃饭,非常的勉强,不情愿,让我产生“打招呼这事是不可能做到的”的认知,后来我就跟“打招呼”较上劲了,留下很多被奚落的记忆(因为不会打招呼),那时对“打招呼”这事可以用阴影来形容,想做好,越做不好,一道不可逾越的坎。岁月流逝,痛苦的记忆会被大脑过滤掉,只是留下那种我见到半熟人就尴尬的瞬间反应而已。
【下一步行动】
仅仅在信念和思维层面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信念和思维入手,深入到体验,从体验层面改变,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