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第十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白话解释】

孔子在家乡中,与人相处温和恭敬,温恭到好像不善于说话,因为家乡是父母所居之地,这里有家族的长辈,还有其他乡亲父老,以恭敬乡里的人而不逞能,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在宗庙与朝廷时,议论公事明辨得清清楚楚,因为宗庙是祭祖行礼的地方,朝廷是政府议事的地方,在这里讨论国事言语不能含糊笼统,虽是辩论,一切却温和而谨慎。

【章旨】

此章记孔子在家乡与在宗庙朝廷礼节的不同。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在朝廷,与同僚下大夫说话时,显示和乐的样子。与位高的上大夫说话时,显示中正的样子。当君主上朝时,则恭敬而又从容。

【章旨】

此章记载孔子在朝中言语礼节恰到好处。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白话解释】

鲁君召孔子,使他担任摈,负责招待外宾。孔子一接到鲁君的命令时,脸色变得肃敬,脚步加快,不敢懈慢。当两君会面时,孔子担任摈职,帮忙两君传话,孔子转身向右,接受右边的传辞时,便向站在他右边的人拱手作礼,转身向左把辞传下去时,又向左边的传辞人拱手作礼。接受左边的传辞,礼节同接受右边的传辞。拱手时,身体前俯后仰,动作优雅,所以衣服随着前后飘动,却不会乱。孔子在这样的外交场合,有不少时机必须快速走路前进,虽然趋走疾速,身体仍保持端直恭敬,两臂可前后摆动,不失从容。在送客时,宾客离去,已不再回头,此时送宾礼成,孔子必向君主回报,说宾离去已不回顾了。

【章旨】

此章记孔子奉召与参加迎宾的礼节。

谢秋莲:

学生不揣浅陋,试答昨日之问题,请师长们批评指正:

1.乡党篇是《上论》之最后一篇,记录孔子许多生活琐碎的事务,有必要吗?

答:孔子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因此其动静语默无不是道,其日用平常就是道的展现。跟随老师学习,不仅是听闻老师讲的道理,也要从老师所行中观察跟从练习。孔门弟子仔细观察老师日常的一举一动并分类记录下来,其心可敬可佩。

2.我们看过了孔子在家乡、朝廷、任摈职、入公门、出使外国等礼节,对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帮助?

答:孔子所展现的各种礼节,背后含藏的是对人的恭(对上对下都恭敬,只是表现形式略有差别,对长者严肃,对晚辈同僚平和);对事情的敬谨,尽忠尽责、谨慎周到;对己的简约庄重。这些对我们怎会没有意义呢。现代人的毛病是对人对事随意有余,恭敬之心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种种障碍。

3.孔子对国君这么多礼节,实在很奴性?

答:孔子对国君如此重礼节,并非奴性。重礼是对国君所代表角色、责任承担的尊重,国君有威严、被尊重,政令才能施展。否则,如果人人以忤逆为荣,就如孔子时代的各国礼崩乐坏、乱象频出,最终伤害的是百姓。

时哉:

有些思潮用力过头就会产生副作用。孔子说只要把握中心思想,礼可以随着时代损益,在现代工商社会里,古代许多繁复的礼节可以减省,但可不能没有礼,人没了礼可能连禽兽都不如了。举一段雪庐老人在《常礼举要》序言的话给您参考:

再看那些反对礼教的人,见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脱帽鞠躬;见了外国人,也是去拉手;不经通报,你直跑进他的房里去,他也是不高兴;他送你东西,你不说谢谢,他也是不痛快。这真矛盾,为什么他嘴里反对礼教,他还去拘泥这些形迹呢?可见他们是空倡怪论,自己也不能实行,专去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天真烂漫的青年人。深刻一点说,简直是损害青年人的社会事业发展!

我是在社会里碰过壁的人,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知道没有礼节,万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礼节,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贡献给大家,做个参考。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走进君门的时候,肃然起敬,象是要鞠躬的样子,其谨慎之状,好像身体无处可容。且不会站在门的中央,表示恭敬,入门时,也不会践踏门限,而是跨过门限,如此可避免将门限践污,也可避免自命高贵的嫌疑。在经过君主的空位时,虽然君主不在,孔子脸色还是勃然变为肃敬,脚步走得比较快速,不敢懈慢。此处非说话的场合,必要谈话,也说得非常简单,好像说得不够完备。在登堂时,孔子以手提起长袍的下端,拾级而上,以免长袍绊足跌倒。此时,肃敬的状貌,又好像鞠躬,而且屏收其气息,无论是吸气、呼气都很微细,好像没有呼吸一样。见君结束,退朝的时候,走下第一阶,面色开始舒展,心里怡然舒畅,下完了台阶,走到平地,距离君主已远,步伐较快,两手可以前后活动。出来的时候,经过原来君主的空位时,又是跟原来过位一样,肃然恭敬,过了那个位子之后,才恢复正常。

【章旨】

此章记孔子上朝的礼容。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5)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上朝,奉命出使外国,鲁君赐圭,圭是一种瑞玉,臣子出使外国,将圭献予外国的君主,犹如现在的国书,作为信物。

孔子执持鲁君赐的玉,收敛自己,提起恭敬的心,如鞠躬般谨慎,玉虽不重,但拿在手里象是沉重,力不能举起,表示任务重大,似不能胜任,此乃谨慎之象。当孔子在他国朝堂将玉奉上他国的君主时,恭敬如同打躬作揖,授玉完毕,下堂的时候,心里仍然跟上堂授玉时一样,恭敬合乎礼节,就如同将领带着军队出去作战,在出发之前,心里不敢轻敌,面色肃静,谨慎小心。当孔子向诸国君王授玉下堂时,缩小脚步,两脚前后相接,不提起脚踵的往前走,象是沿着一条路线。朝聘以后,要献上种种礼物,礼物是由鲁君交给孔子带来,等于是孔子替鲁君送礼,所以孔子的一切举手投足,都有一定的容色,表现得庄严隆重。呈完礼物之后,正式典礼结束,就可以愉快地私人聚会。

【章旨】

此章记孔子出使外国的礼容。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6)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白话解释】

孔子穿的衣服在领口与袖口上缘不用绀緅二色饰边,绀色是深青而含赤色,緅色是深青而带微黑,绀色是斋祭之服,緅色是丧祭之服,所以孔子所穿的衣服不以绀緅二色为饰。

孔子的家居便服不用红紫色,因为红色紫色是中间色,不是正色,所谓的正色是青、黄、赤、白、黑五色,孔子居家衣服尚且不穿红紫色,正服当然不穿红紫色。

夏天天气炎热时,孔子在家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制的单衣,单衣是植物纤维制成的布,凉爽透风,较薄。而孔子外出时,必定在单衣外面加件衣服,使身体皮肉不外露,谓之中衣,到重要场合,更要加礼服以示尊重。

冬天天冷的时候,孔子穿衣服的颜色必定表里如一,如果内穿的是黑色小羊皮的袍子,外衣就要搭配黑色的上衣,这是国君上朝的衣服,国君上朝与群臣同服,孔子是鲁臣,所以也穿此服朝见君主。国家如有凶荒,国君会穿白衣服,群臣也会跟随穿白衣服,孔子是鲁臣,也穿白衣服,当孔子外穿白衣时,内里就会搭配小鹿皮的袍子,因为鹿皮毛色近白,与白衣服相称。在年终时,国家会举行岁末大祭,鲁君会穿黄衣,表征物色黄落,孔子为臣助祭祀,也随君穿黄衣,如果是外穿黄色礼服,内里就要搭配黄毛的狐皮袍子,与黄衣相称。

孔子在家里穿的家常便服,做得较长,可以保暖。虽然长,右边的衣服袖子会短一些,以方便做事。而孔子睡觉盖的被子会比自己的身高长度多一半,因为如果被子与身高同长,夜间寒凉,就会透风,以致寒气入侵体内。若被子比自己的身高长度多一半,睡觉时,脚端可摺,就不会透风。

孔子家里招待宾客的座椅上面会铺狐皮貉皮的垫子,因为狐皮貉皮的毛很厚暖,坐起来很舒适。孔子在服丧期间,不能佩带玉等饰物。服丧期满,除去丧服,则都可以佩带。亦即除了丧事以外,没有一日不佩带玉器的。

如果不是上朝与祭祀所穿的礼服,所穿的衣服必裁去多余的布,不用摺叠缝之,可以省工省料。丧礼要穿白色的,祭祀要穿黑色的礼服、戴的帽子也是黑色的。依礼对刚过世的亲友可以穿黑礼服、戴黑冠去吊丧,然孔子于心不安,所以不用。而每年正月初一,孔子虽已不在位,还是依礼穿上朝服,上朝拜见国君。

【章旨】

此章记孔子衣服之类的礼节。

谢秋莲:

学生不揣浅陋,试答昨日之问题,请师长们批评指正:

1.乡党篇是《上论》之最后一篇,记录孔子许多生活琐碎的事务,有必要吗?

答:孔子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因此其动静语默无不是道,其日用平常就是道的展现。跟随老师学习,不仅是听闻老师讲的道理,也要从老师所行中观察跟从练习。孔门弟子仔细观察老师日常的一举一动并分类记录下来,其心可敬可佩。

2.我们看过了孔子在家乡、朝廷、任摈职、入公门、出使外国等礼节,对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帮助?

答:孔子所展现的各种礼节,背后含藏的是对人的恭(对上对下都恭敬,只是表现形式略有差别,对长者严肃,对晚辈同僚平和);对事情的敬谨,尽忠尽责、谨慎周到;对己的简约庄重。这些对我们怎会没有意义呢。现代人的毛病是对人对事随意有余,恭敬之心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种种障碍。

3.孔子对国君这么多礼节,实在很奴性?

答:孔子对国君如此重礼节,并非奴性。重礼是对国君所代表角色、责任承担的尊重,国君有威严、被尊重,政令才能施展。否则,如果人人以忤逆为荣,就如孔子时代的各国礼崩乐坏、乱象频出,最终伤害的是百姓。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7)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冯韵吕:

老师学长们大家好,末学试答今天的问题,请老师指导:

1.看了关于孔子饮食之节的记载,您有什么想法呢?

其实今天人们提倡健康科学饮食,还是孔子那一套。按现在人的标准,孔子应该是养生家、美食家吧。重视饮食的色香味,甚至佐料的搭配。不吃变质变色的食物,饮食有节制,不吃过饱,不纵酒,对于街上买来的酒和肉因为来源不安全也不吃,很有自我保护意识。

2.有人说孔子割不正不食,肉要切得方方正正,很难伺候,您认为呢?

割不正不是切得不方正,而是宰杀的方法太残忍。听说现在有一些人,喜欢用残忍的方法宰杀动物来吃,还有传说活吃猴脑的。但是大量的报道也提醒人们动物被宰杀时太痛苦,会分泌很多毒素,食其肉就把毒素都吃下去了。其实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3.孔子吃肉又喝酒,怎么可以是圣人?

当时祭祀及政治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都有酒和肉,喝酒吃肉避免不了,关键用什么心态。孔子对酒肉都有节制,而且心存恭敬,孔子在日常吃的是粗茶淡饭,菜羹瓜果但也照样在食用前恭敬祭祀。现代人如果对事物有这样的恭敬心,也就不至于浪费那么严重了。所以,在饮食上现代人也是要好好向圣人学习呀。圣人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是世人的典范。

谢秋莲:

末学也来谈谈学习这章的感想:

1.看了关于孔子饮食之节的记载,您有什么想法呢?

答:读了这章,发现孔子真的是个养生专家啊!食物不在精致,而在于新鲜、卫生、安全、适量、搭配均衡、合乎时令,依礼必须喝酒吃肉时不过量,这些放在今天都是养生金律呢!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持健康不仅是孝道,也是做任何事业的助力。另外,通过孔子的饮食之节,发现吃饭要常怀感恩心,也是健康之道的内涵之一啊。

2.有人说孔子割不正不食,肉要切得方方正正,很难伺候,您认为呢?

答:这是误解了“割不正不食”。理解经句,要结合更多的经典、结合圣人其他的见解行为来看,才不会想当然。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的人,他自己也说过“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又怎么会难伺候到,肉割得不方正就不吃呢!

3.孔子吃肉又喝酒,怎么可以是圣人?

答:圣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要入世帮助大家,见地不俗,但身体必须随俗。与人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才能加厚他的正见。试想,一个所有行为都跟你不同的人,跑来跟你说三道四,让你按他说的做,你会依从他吗?祭祀会客时依礼要有酒肉,酒肉在这里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礼的秩序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鲁君不行告朔礼时,孔子仍坚持不去饩羊,就是为了不让这个礼背后的内涵完全被世人所遗忘。


乡党10-7 (一)

【白话解释】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孔子在祭祀之前,一定要斋戒沐浴,沐浴完后必定会穿上浴衣,是布做的明洁衣,表示不仅身体洁净,穿的衣服也要洁净,再加上心理斋戒,身心清净祭祀时始有感应。在斋戒的时候,必定变更平常饮食与居处,主要是指不饮酒、不吃肉、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也要迁到斋室,不与妻妾同房。.


乡党10-7(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吃饭的时候,不必讲究饭菜精美,也不讲求肉要细致,但能充飢即可。若谷类的食物气味变得不新鲜,鱼肉也腐烂,吃了容易中毒,所以不吃。若食物的颜色变恶了,或是烹调的味道恶劣也不吃。若食物未煮熟或过熟也不吃,或不符合春夏秋冬四时所应该吃的食物,以及不是正餐的时候,这些都有害于健康,所以不吃。如果肉是用残忍的方法宰杀,作法惨无人道,就不忍心吃。若配菜的酱料加了很多不适当的佐料,则对身体有负担,所以不吃。吃饭虽有肉与菜配,然须以饭为主,不使肉气胜过饭气,以免伤胃。饮酒多或少虽没有一定的量,喝多喝少也没有规定,但以不喝醉为限度,不醉则谈吐行事不会乱。从外面买来的酒未必清洁,从外面买来的肉类,不知是何种动物的肉,所以孔子都不吃。而食物中,姜能去邪味,发正气,所以不撤去,但不多吃,因为姜是热性的,吃太多,会导致寒性、热性不平衡。


乡党10-7(三)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陪鲁君祭祀,祭祀完毕,鲁君赐祭肉给孔子,孔子接到祭肉,不待隔日就将祭肉分送给大家享用,表示祖宗的神明恩惠是赐给大家的。不论家祭或公祭,祭肉不能超过三天,祭祀时第一天行牲,第二天上俎豆,第三天分肉,祭祀的肉如果超过三天,容易变坏,所以在三天内要把肉分享完。公祭或家祭的肉超过三天,已经陈腐,便不能食,只好把祭肉恭敬的掩埋。

唐微智:

回應上午秋蓮老師的回答:

秋蓮老師答得很仔細,大家也可以在生活中多作體會。

以下分享以前蓮榮會刊所登關於鄉黨第十的內涵:

鄉黨第十,記載著孔子在鄉黨及宗廟朝廷言行的表現,擔任賓客時的舉手投足,臉色、接待及送行的儀態,在上下朝時掌握應有的表現,出使國外辦外交時,也能謹守自己的身分,在行止與呈現禮物時拿捏自己的分寸,身口意呈現泱泱大國的風度。至於在服裝儀容上,講究氣候季節的變化,及各種場合應有的服飾,除了合乎養生之道,並涵著對人的恭敬,對朝廷的尊重,不忘記自己的身分,也能重視他人的觀點。

许海燕:

学生试答此章老师的两个问题,不周之处请老师、学长们多多指教[抱拳][抱拳]

這一章穿衣服的禮節與現在有什麼關係呢?

      答:知古明今,此章的穿衣礼节于今日依然有着重要关系。“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穿着整洁讲究,不仅可以表达对场合及对象的尊重,也能体现自身的庄重和自信,同时还可逐渐培养做事严谨、懂得约束自身的良好习惯。

      此章中,孔子上朝穿朝服,祭祀穿祭服,吊丧礼服有着体谅的那一分,因而也启发现代人在正式场合穿戴需讲究,不失礼于人。如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上班时须穿制服,否则有可能引发无序之乱;又如在面试等场合,得体的装束定会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

      孔子在家中以舒适为主,但出门时必穿上外衣。而今有些人于公共场合时衣着过于暴露,实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尊重,于风气营造也不利。

現在反而不重視穿衣著,才能顯出人跟人之間是大方隨和, 不是嗎?

      答:若说不重视衣着才能显出人跟人之间是大方随和,这就是本末倒置了。服饰是用以加分的(如上题所述),真正显出人与人之间的大方随和,更应是自身的态度举止。尊重对方,依礼行事,不矫情,知道进退应对,且平日若注重学习充实,与人有谈资,懂得随顺随喜,与人的关系何愁不大方随和?

      当然,我们与老朋友、老客户见面,若过于重视衣着,穿着特别正式的服装,有时反而会影响交流,影响气氛,甚至还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因而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冯韵吕:

感恩唐老师百忙中还如此用心指导。面几位学长说得好精彩,末学也试着说说。[愉快]服装的合宜太重要了,可是现代人的服装五花八门,却很少有课程教人怎么穿着,大家随心所欲,往往穿得不得体却不自知。当穿着不合适的衣服,让别人感觉不舒服时,自己也往往在异样的目光中,难堪,懊悔。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所以,明白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是非常重要的,而孔子穿衣的礼节就是现代人最好的参考。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礼仪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穿衣的礼仪也是一样。孔子一言一行,穿衣吃饭都是礼的演示,都是最真诚最得宜的情感表达。礼崩乐坏的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堂穿衣吃饭的课了。真正的随和是穿着谈吐得宜,让人舒服,形象加分。不是吗?

谢秋莲:

把经典的内涵搞懂,来历缘对境,真好!感恩老师时时提点,感恩学长们的精彩讨论,给了末学很多启发。虽然现在在服装的具体形式上与孔子时代有所不同,但孔子穿衣所体现的“上循分、下称家”,体现的色彩学、美学眼光,体现的养生精神,体现的恭己敬人,都是今天的我们所需要的。礼乐的原则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体现,现在的婚礼、丧礼等的混乱,跟没有一套通行的规则也有关系。在没有官方版礼仪规则的情况下,如果有更多人通过学习知道礼乐的内涵,也有利于礼乐的早日规范吧。

冯:老师学长们大家好,末学试答今天的问题,请老师指导:

1.看了关于孔子饮食之节的记载,您有什么想法呢?

其实今天人们提倡健康科学饮食,还是孔子那一套。按现在人的标准,孔子应该是养生家、美食家吧。重视饮食的色香味,甚至佐料的搭配。不吃变质变色的食物,饮食有节制,不吃过饱,不纵酒,对于街上买来的酒和肉因为来源不安全也不吃,很有自我保护意识。

2.有人说孔子割不正不食,肉要切得方方正正,很难伺候,您认为呢?

割不正不是切得不方正,而是宰杀的方法太残忍。听说现在有一些人,喜欢用残忍的方法宰杀动物来吃,还有传说活吃猴脑的。但是大量的报道也提醒人们动物被宰杀时太痛苦,会分泌很多毒素,食其肉就把毒素都吃下去了。其实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3.孔子吃肉又喝酒,怎么可以是圣人?

当时祭祀及政治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都有酒和肉,喝酒吃肉避免不了,关键用什么心态。孔子对酒肉都有节制,而且心存恭敬,孔子在日常吃的是粗茶淡饭,菜羹瓜果但也照样在食用前恭敬祭祀。现代人如果对事物有这样的恭敬心,也就不至于浪费那么严重了。所以,在饮食上现代人也是要好好向圣人学习呀。圣人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是世人的典范。

谢秋莲:

末学也来谈谈学习这章的感想:

1.看了关于孔子饮食之节的记载,您有什么想法呢?

答:读了这章,发现孔子真的是个养生专家啊!食物不在精致,而在于新鲜、卫生、安全、适量、搭配均衡、合乎时令,依礼必须喝酒吃肉时不过量,这些放在今天都是养生金律呢!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持健康不仅是孝道,也是做任何事业的助力。另外,通过孔子的饮食之节,发现吃饭要常怀感恩心,也是健康之道的内涵之一啊。

2.有人说孔子割不正不食,肉要切得方方正正,很难伺候,您认为呢?

答:这是误解了“割不正不食”。理解经句,要结合更多的经典、结合圣人其他的见解行为来看,才不会想当然。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的人,他自己也说过“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又怎么会难伺候到,肉割得不方正就不吃呢!

3.孔子吃肉又喝酒,怎么可以是圣人?

答:圣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要入世帮助大家,见地不俗,但身体必须随俗。与人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才能加厚他的正见。试想,一个所有行为都跟你不同的人,跑来跟你说三道四,让你按他说的做,你会依从他吗?祭祀会客时依礼要有酒肉,酒肉在这里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礼的秩序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鲁君不行告朔礼时,孔子仍坚持不去饩羊,就是为了不让这个礼背后的内涵完全被世人所遗忘。

乡党10-7(四)

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古代有祭祀食物的礼节,即在饮食之前,将每种食物取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以祭祀古时发明以火作熟食之人,表示不忘本。而孔子日常所吃的,虽是粗茶淡饭、菜羹瓜果之类,面临食物时也必祭,而且如斋戒般恭敬。古时未用桌椅,以席铺地而坐,铺席必须端正,不正则不坐。

【章旨】此章综记孔子饮食之节。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8)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白话解释】

乡里举行乡饮酒这种宴会中,会有在外面做官回乡的人,不论他的官位多高,在乡里是序齿不续爵,回乡参加饮酒时,必须尊敬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最长者,必坐上席。乡人饮酒,可以饮醉,既醉则难免举止失常,但有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在场,虽醉仍须安静不乱说话。此时,老者不退席,孔子不敢退,老者退出,孔子不退席也可,此时亦随着老者退席,可任宴会大众毫无拘束的欢宴。

古代有一种风俗称为「傩」,是乡人以乐舞驱逐疫鬼的风俗,即由人化妆成四个眼睛,身上披着兽皮,手执武器,口中发出傩傩的声音,由方相氏率领着一班人,到民间老百姓家里驱逐疫鬼。到后来风俗演变,由原本的驱逐疫鬼,演变为一般的娱乐活动,而孔子家乡举办此活动时,由于孔子已在鲁国做了大官,此时会穿着上朝的礼服,站在祖庙的东阶上,迎接扮演方相氏的人来驱逐疫鬼,与民同乐。

【章旨】

章旨:此章记孔子参加乡人饮酒时,既能敬老,又近人情。而乡人傩是记孔子作鲁司寇时与民同乐的状况。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9)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白话解释】

古时士人相见,礼当再拜,即是拜两次。孔子托人去问候在他国的友人。当使者代表孔子带着礼物要出发的时候,孔子要拜送,不但一拜,而且再拜,再拜是遥拜所问候的友人,使者不需答礼。使者到他国见到孔子的友人时,呈上礼物及再拜,以不负主人所托。孔子诚敬之意,由此可见。

鲁大夫季康子赠送药物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古时候凡是他人送吃的礼物,礼只需拜一次即可。孔子接受季康子馈赠药物可归为酒肉等食物类,孔子依礼只拜一次。然药物与食物并不相同,他人送食品,就要马上尝一尝,表示对他人的敬重,但是这是药物,是否也要尝,尝与不尝何者合理,礼上无明文,孔子便说:未通达送药之礼,所以不敢尝。

【章旨】

章旨:此章记孔子对礼至为讲究。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0)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解释】

孔子上朝时,马房失火,退朝回家时已得知。回家孔子问说:有伤到人吗?未问是否伤到马。

马厩失火,在《礼记》上记载当时有乡人来救火。所以孔子问说是否伤到人,若有伤到马,自有家臣会向孔子报告,所以夫子未问是否伤到马。

【章旨】

孔子问人不问马,古注大多以为「重人贱畜」,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原意如何,后世难考。或依当时礼制,不需问马。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1)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白话解释】

国君赐与熟的食物给孔子,孔子必定把上下席位摆正,自己坐于臣位,好像面对君位,先品尝一些食物,表示恭敬的接受国君的恩赐。若国君赐与未煮熟的肉类给孔子,孔子必把肉煮熟,敬奉自己的祖先,表征虽获国君赏赐,荣耀归于祖先,以示不忘本。若国君赐予活的动物,孔子必畜养之,养到祭祀时,始杀作祭品。若鲁君邀孔子聚餐,虽是受邀,但就为臣的孔子而言,仍然称为侍食。吃饭前必有祭食之礼,即把各种菜挑一点出来祭祀,当国君在祭食的时候,孔子必定先尝食物,表示先为君主尝食,试其烹调可否,这是侍奉君主吃饭的礼节。

古代臣子见君主,必须穿朝服,面对北方,君位则是坐北朝南。孔子生病,鲁君亲自来探视,孔子卧床不能起,因而头面向东方,右侧而卧,便是自己面北,而君面南。又因卧病不能穿朝服,于是把朝服盖在身上,再以束朝服的大带放到朝服的上面,如同穿了朝服束了带子来迎接国君,显示孔子虽在病中,尊君之礼仍不疏忽。若国君有命令来召见孔子,请孔子上朝或商议事情等,孔子不等待车辆准备好,就立即步行,家里的人就赶快准备车辆,从后面追上去。

【章旨】

此章记孔子事君之礼。

冯:学生试答今天的问题,请老师学长们指导[愉快]:

1.本章记载了国君赐食物给孔子,对于生熟不同的肉类,孔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今日之下也可能收到不同人所给的各种礼物,孔子收礼的反应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答:孔子收到国君所赐的食物,内心恭敬,感恩国君的赏赐。同时还把这些赏赐用于敬奉祖先,把荣耀归于祖先,这种对待国君赏赐的慎重态度,既是畏天命、畏大人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慎终追远,不忘本的精神。孔子收礼的礼节,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启示很多,首先是弟子规上说的,长者赐,不可辞。收到长辈给的礼物第一条是,不能推辞,要恭恭敬敬地接受,感谢长辈对我们的欣赏和勉励。一定不能够挑三拣四,对自己喜欢的高兴接受,不喜欢的就坚决拒绝,应该无论喜欢不喜欢,都先接受下来。否则就辜负了长辈的心意了。如果是平辈送的礼物,可以略为辞让一下,表示谦虚,然后再欢喜接受,称谢,过后再找个时间回赠礼品,所谓礼尚往来。当然这是一般的礼节,视交情深浅不同,不能太过死板。

2.本章还有记载陪伴国君吃饭、国君探病、国君召见等情形,这当中表现出哪些精神于今仍然是很重要的呢?

答:孔子陪国君吃饭、生病时国君探病、平时国君召见时的态度,也是表现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始终表现出对国君的恭敬和尊重,这同样是孔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展现。这种精神在今天同样十分重要,当我们在各种场合对待领导或上司表现出这种恭敬,不失礼节时,这是对领导职位的尊重,同时对自己是自尊。这样的人在职场中,领导器重,同事尊重。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呀。同时一个人做事态度敬慎,对人恭敬有礼,无论在家庭或在其他人际关系中都能跟人相处圆融,又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敬。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到处都是他的出路。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2)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入太庙,每事问。

【白话解释】

孔子入鲁国太庙,也就是周公庙,每桩事情都要问,表示不但尊敬祖先,连庙中的祭器也很尊敬。太庙中各种器物所放置的地方,皆有定位,不容错误,否则失敬,所以每件事都要问。


【章旨】

此章记孔子事事认真,处处恭敬。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3)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白话解释】

孔子的朋友死,若这个朋友的尸体没办法送回家,且没有亲人为他办丧事,孔子即说:我替他办理一切丧葬的事宜。因为朋友死无所归,才这样为他治丧,如有家属,则不可如此,丧事应由其家属作主,当然朋友的家属请教时,可以帮忙出主意。

朋友送来的东西,即使是送车马等如此名贵的礼物,只要不是祭肉,都不用拜受。为何受祭肉要如此恭敬,因为祭肉是祭祀时供神供祖的肉,祭祀完毕会分赠给朋友,价钱虽比不上车马,但以礼重,所以孔子接到朋友送祭肉必拜,表示敬重朋友的祖先,此祭肉也是朋友对祖先尽孝的表现。


【章旨】

此章记孔子待友之道。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4)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白话解释】

古时祭祀,孙子辈会穿先祖的衣服,端坐如神,代表先祖受祭,称为尸。寝不尸,是说孔子在寝室行动可以随意,不必端坐如尸。而孔子居家时,安然自适的与家人相处,不必像到外面作客那样,事事拘谨。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虽是交情很亲密的朋友,但因他遭遇变故,所以必定有所改变,如坐时站起来,站时见穿丧服者,位置变动,容貌也变得严肃,并在言语上表示同情。孔子见到当官者与盲者,虽是关系密切,经常相处在一起的人,也必以适当的礼貌来对待他。例如瞽者是眼睛看不见,要帮助他行路、与人会面等事宜,此是礼貌也是同理心。

孔子乘车,看见穿丧服的人,就以手扶在车的横木上,鞠躬作礼,以表同情。看见运送国家政府文献或文件的人,孔子在车上也是凭式而敬,表示敬重国家的文物、档案。

孔子应邀作客,如见菜肴丰盛,而且是主人亲自烹饪与亲手端来,孔子必变面貌并从座位上长跪,向主人致谢,表达内心的感谢与受之有愧。若突然打急雷或刮起非常猛烈的风,事前一点征兆也没有,出乎寻常,此时孔子立即有应变的举动。就算在夜晚,也会起来,穿戴衣冠而坐,表达敬畏天地之变。


【章旨】

此章记孔子居家作客以及处常处变之礼。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5)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白话解释】

古今车辆不同,古代登车的时候,驾车的御者会从车上拿一根绳子,递给在下面要上车的人,一般人接到绳子就上了,而孔子要登车的时候,为保持安稳,必定很正直的站立,并拉着绳子上车。上了车以后,孔子在车中不会往后看,免得坐在后面的人有所不安。即使有话要相告同车者,也不会说得很快,免得惊扰他人,也不会用手往车外指指点点,以免他人疑惑。


【章旨】

此章言孔子乘车情形,处处为人设想。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6)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白话解释】

古时候有两句古诗:「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意思是鸟见到人的态度不善,立即举翅飞去。在空中来回飞翔,观察清楚以后,才肯下来栖息。这两句逸诗是比喻人事上的出处进退应合时宜,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如此是圣之时者,懂得时机。

孔子经过山涧上的桥梁,看见桥上面有只雌的野鸡,悠然自得,便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即赞叹雌雉很得其时。子路一听到孔子赞叹雌雉很得其时,就向雌雉拱手,好像很敬佩牠。子路一拱手,雌雉以为有人要伤害牠,很惊恐,把翅膀振动了三次,飞走了。

【章旨】

此章孔子明时机的重要。

苏毅:

老师好!学生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1.鸟都懂得看人的脸色掌握时机,可是有些时候不正应该要逆势而为,展现人的风骨吗?

学生以为要看处于何位,然后又如何抉择,如卫灵公向孔子问阵,孔子看卫灵公的神态脸色,就知道他也是想强兵霸权,不能施仁政,因为孔子是外国人,又非执政大夫,没有劝谏的义务,而且知道劝了也没用,那干脆就说不知道好了。或者孔子面对阳虎,顺辞免害,他不在公职,没有必要痛骂小人,敬而远之就好了。再如达摩祖师见梁武帝,一看他的傲慢自喜,就话不投机,不如罕言了。

但如果身处公职,并且情形严重关系重大时,就必得据理力争,展现风骨,如屈原、伍子胥。或者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明知不可为而为,还有他见众人拜乎上,然而不顾他人脸色议论,仍然坚持原则拜下。或者如颜常山、张睢阳痛斥叛军被杀,有时候是应该展现风骨的。

就个人来讲,时机不对,不妨开溜;就公家或风气来讲,还是要逆势而为,展现风骨的,但不代表不注意方式方法。

2. 到底是时机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不是说人一能之己百之吗?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对于努力的人,把握时机更重要;

对于有好时机的人,努力更重要。

当然一般来说,努力更重要,如果不努力,时机只是别人的时机,不会成为你的时机。

但如果必不得已去一的话,学生以为还是时机更重要,虽然当下努力不够,内涵不足,但机不可失,如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内涵够了,再去找好老师教导,可是机会不是总有的,世事无常,不把握当下的时机,以后自己感觉努力的差不多了,好的时机可能错过了。

3.子路拱手把鸟给吓跑了,实在是不懂时机?

子路算不算是配合老师教学呢?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4.时机的重要跟时间的管理是不是相同的观念?

时机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出现的特殊机缘。

时间管理是说,高效的利用个人或组织的时间,合理规划,实现目标。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二者是不同的。

以上拙见,请老师指正[抱拳]

净域:

個人以為:凡事不出因緣,識著知機,憑勢而發。發者,為與不為皆是。子路拱手向拜而雉飛,這該是飛禽的天性,其豈知子路之羨心。詩曰:「月出驚山鳥。」乃說鳥兒對周遭環境是十分敏感的,此非其知機,而是出於保命之本性使然。觀於天下,除非豢養已久的鳥兒(如鸚鵡、文鳥),即便仁人接近,其無外皆振飛。又如:現今廣場有許多白鴿,平素受人施物,日久豈知網捕者候之。

人與禽獸不同,是具有思辨明理的大能力,而此皆待開發,啟後可識知機。然知者必行,做與不為,皆是行,從於不同的思量。所以有熱心從政的,有甘於隱逸者,都是知機行人。

冯:

学生也试答一下今天的问题,请老师学长们指导。[愉快]

1.鸟都懂得看人的脸色掌握时机,可是有些时候不正应该要逆势而为,展现人的风骨吗?

孔子出来做官看时机,时机不对就离开。比如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就推说不会军事,第二天就离开卫国。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中关于掌握时机的经句很多,如:子謂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等等。

但是坚持真理往往需要逆势而为,虽千万人吾往已。比如孔子明知,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还是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结局当然是没有找到能够推行王道的国君推展大道。但是人才得到培养和历练,增加了生命体悟和提升了知见和内涵,同时提高了孔门师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最终孔子能够风风光光回到鲁国,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著春秋,成就了孔子成为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圣人。其光芒将世世代代永远辉耀中华民族。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当初选择了逆势而行周游列国才造就的。

再如玄奘大师、范仲淹、文天祥等等无数中华民族的英雄,都是铁骨铮铮,为了真理和正义,不惜牺牲生命。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玄奘大师等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无论是把握时机还是逆势而为都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这都是民族风骨的展现,不是吗?

2.到底是时机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不是说人一能之己百之吗?

时机和努力同样重要,机会给准备好的人。时机不到时,“隐居以求其质“。时机到时行义以达其道。假如都没有时机,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奚其为为政?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无所谓时机,无论在家敦伦尽分,还是办政治办教育建功立业,都离不开内涵的充实和提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才是硬道理。

3.子路拱手把鸟给吓跑了,实在是不懂时机?

子路拱手吓跑了鸟,正好验证了鸟懂得察言观色伺机而动。子路很懂时机,配合老师教学。

4.时机的重要跟时间的管理是不是相同的观念?

明白时机的重要,就更要做好时间的管理,否则忙忙碌碌,而没有收获。是观念和做法的区别。

郑惠:

努力是自己的那一分,时机是外力的那一分。孔子即便为圣人,想为官救苍生,时机不对,生不逢时,也难以成就他的夙愿。只能通过努力,在教育上突破,为国家培养人才来救世,这一点上,成就了自己。

所以二者不得已而去,肯定去时机而取自身努力。凡事无体性,观待而成。无体性的另一面就是创造条件就有无限可能,努力就是在创造条件,制造无限可能。

eU�6�W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2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2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8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9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8评论 3 4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73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2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5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60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02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1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3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7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