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接触过AI工具。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既有趣又令人深思的话题——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问题。
当AI"创造"了你的学术成果
前不久,我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分享了DeepSeek在科研中的应用。会后,一位科室主任和我分享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经历。
他用DeepSeek撰写项目申请书的研究背景部分,AI生成的内容看起来专业且详实,参考文献也格式规范。
但当他仔细检查时,竟然发现其中一篇文献的通讯作者是他本人——问题是,他根本没有发表过这篇文章!
这不是孤例。我还听说过一位法官的遭遇:律师使用AI整理的法律材料中,居然包含了这位法官"审判"的案例,而法官本人对此毫无印象。这些虚构的专业材料如此逼真,连专业人士都可能被蒙骗。
虚构的"完美"比真实更危险
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AI生成的虚假内容往往比人工编造的更加"完美"。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AI具备强大的语言模型和格式化能力,它能够生成符合学术规范的引用格式、合理的作者署名顺序,甚至是看似合理的期刊名称和发表年份。这种"专业性"的外表让人很难产生怀疑。
其次,AI会基于大量真实数据进行"合理推测"。比如,它知道某位学者的研究领域和合作者,因此生成的虚假文献在主题和作者搭配上都显得"合情合理"。这种基于真实信息的虚构,比完全随意的编造更具迷惑性。
人类也会"幻觉",但AI的规模化影响更大
有趣的是,虚构并非AI的专利。那位律师朋友告诉我,在AI出现之前,法律界就曾出现过广为流传的"经典判例",后来追查发现竟是子虚乌有。这说明人类也会无意中传播虚假信息。
但AI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规模化的影响力。一个人编造的信息传播范围有限,而AI生成的内容可能被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呈指数级增长。
建立有效的验证机制
面对这种挑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验证机制:
文献验证:对于AI引用的文献,务必到期刊官网或权威数据库进行核实。不要仅仅依赖AI提供的摘要或引用信息。
交叉验证:使用多个AI工具或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是否一致。
专业判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如果AI生成的内容与你的专业认知存在明显冲突,要格外谨慎。
溯源追踪:对于关键信息,尽可能追溯到原始来源,而不是依赖二手或三手信息。
理性看待AI的"不完美"
我们不能因为AI存在这些问题就完全否定它的价值。就像我们不会因为某个同事偶尔出错就否定他的专业能力一样。关键是要认识到AI的局限性,并建立相应的使用规范。
实际上,AI的这种"幻觉"现象也在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的验证态度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面对AI生成的内容,还是人类撰写的材料,我们都应该保持应有的专业怀疑精神。
结语
AI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但它不应该改变我们对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追求。
作为医生和科研人员,我们的职业操守要求我们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引用都负责。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让我们也承担起相应的验证责任,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不因技术的进步而打折扣。
毕竟,在医学和科研领域,真实性不仅仅是学术诚信的要求,更是关乎患者安全和科学进步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