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通行的教育体制,在一个人能成长为一个被社会需要、能进行社会分工协作,提供自身价值的完整社会人之前,必然需要有一段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整地接受成品化知识的教育。这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个纯粹的学生,不断接受知识的输送和锤炼,少部分人可以真正习得终身自学的技能,不断在今后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停地成长。但是不管如何,这个十几年的阶段,被完整地定义为一个整体的学习阶段。很多人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的节奏,认为学习就应该安静地坐下来,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学期,才能慢慢习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尽管很多人事实上也没有学会)。
碎片化的时间
科技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效、便捷,空间不是距离,时间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马上通过手机、QQ、微信、邮件等工具,联系上在世界另一头的朋友、亲戚、同事。也正是这些便捷的工具,挤压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原本需要2个小时完成一份分析报告的时间,被5个其他部门、上司、外单位、家人等的电话扰乱。当我们回复完电话,沟通完事务,甚至都想不起来我们的思路已经走到哪里去了。当我们花10分钟时间再重新梳理一次接电话前的思路后,第二个电话又响了。于是原本打算2个小时完成的报告,到第二天都还没有拿出来。
每个人都想得到及时的反馈,所以不得不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也能给予及时的反馈,特别是即时接听电话。而我们传统的教育或者工作的模式,还停留在需要整片的时间,来完成一件比较系统性的任务。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修炼出并行多任务的工作模式,导致工作的效率低下,时间被迫碎片化,而散落在这些碎片时间上的工作成果碎片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粘合起来。
这种境况,让人变得更加地焦灼,更加欲速则不达,陷入了更大的焦虑。对知识修炼的焦虑、对能力提升的焦虑、对时间更加碎片化的焦虑,把很多人的内心世界搅得越来越凌乱。
碎片化的人心
互联网已经完成了连接所有人的使命,让地球上所有人都能分分钟看到他人多彩的人生,梦幻般的生活,极致的权力,巨量的财富。这一切都无比耀眼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切,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个时代这样撩动到每个世人的心,让人心焦躁不安。
今天立志要像雄鹰一样,登顶世界的权力,指点江上、挥斥方遒。
明天有觉得应该听从大师的建议,像一个蜗牛,慢慢爬上金字塔的顶峰。
现在又要听从内心的召唤,世界这么大,要去看一看。
当互联网将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所有信息洪流汹涌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很多人的心就被击碎了,一片一片,变得凌乱而繁杂。每拿起一片,都五彩斑斓,但又很快厌倦,下一片又会开始变得诱人心魄。万花筒中,我们的心碎了一地。
努力转变思维,修炼并行能力
我们一直以为,必须要有整段的时间,才有可能习得一项技能,完成一个系统性的任务。就像学生时代,必须要花十几年才能习得文章的写作(且不说真正的文章写作是否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或者像武林高手一样必须闭关,才能习得绝世武功,或者更像一个工艺大师,历经几年才能打磨出一个旷世杰作。我们一直以为这是时间都是持续的么,不是!大家回忆下,学生时代,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一门功课的,尽管都是在学习,至少也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而且这些学科并不是一年集中学一门的,而是以40分钟为单位,这40分钟学语文、休息10分钟,下40分钟就会转换到数学的科目上。所以大家看,我们一直以来,并不是有一段长期的时间才能习得一门知识,而是本质上一天都会变化好几个科目。只是在学生时代,我们用十几年长度的整体学习代替了对这么多科目的分项认知,以为学习是对这个整体打包的习得。
一旦转变这种观念,我们马上会觉得时间并没有这么碎片化,只是我们要更加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掌握的时间片上,以获取单位时间的更好收益。一个时间片,只专注做一件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这个思维模式要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更快速的在两个任务时间片中切换。
现代生活和工作,让我们不得不习得另外一个关键能力,并行处理能力。因为现代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互动和工作的提速,一个人必须同时承担多项工作,这是个人成长必然经历的阶段,只有顺利度过这个最繁杂的阶段,才能向众人仰望的高峰攀登。我们必须修炼像计算机一样的并行能力,在多个重要的任务上,分配足够的时间片,并在下一个时间片,能在思维层面快速地切入到下一个任务上,同时保证多个重要任务的时间进度可控。就像我们在工作时间8小时,需要并行处理5个任务,下班后一小时的任务是做好一桌菜让家人吃得好,随后一小时必须好好陪伴家人聊聊天,然后才能进入自己的阅读时间。不仅要在一个时间片中全勤投入,在下一个时间片上,必须快速切换,这得修炼。
让我们的时间更高效,这不是很值得么?世界诱惑太多,我们要分辨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这一点要想明白,长期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