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篇】大学毕业总结之《燃情岁月三部曲》

(一毕业序曲

我并不留恋现在的人和现在的这里,我只是怀念曾经的人们和曾经的这里。《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再拥有时,你唯一能做做的就是不要忘记。”可一个人记性太好,烦恼就太多。所以,这些日子,我用了很久去回忆和记录,对于朋友,我用送书的方式,怀着很大的诚意去好好说再见。往昔就像是即将熄灭的蜡烛,我的目光不敢看那微弱的光亮,而是永远凝视着那刚刚点亮的蜡烛。

回首过往,我并没有因为没做过什么而后悔,只为曾经努力未果以及正在消逝的而遗憾,可是这种遗憾总是不可避免,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句:我问心无愧。

你问我何时回青岛,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春季。

(二三本书的介绍


《燃情岁月三部曲》

《燃情岁月三部曲》作为献给大学四年的毕业礼物,其创意源自2015年1月的思考,经过多年的素材积累,历时一个月(2016年5月25日-6月25日)制作完成,一共包括三本书,它们分别是文章集《燃情岁月》、回忆录《毕业纪念册》以及《守望未来》,第一本书和第三本书之前就已经有准备。通过《燃情岁月》和《毕业纪念册》沉淀过去,启示未来;通过《守望未来》这本小书展望未来。以下分别是三本书的具体情况:


《燃情岁月》

1.《燃情岁月》30册 成本:700元

又名《Years of Passion Burning》

编者:朱泓璋

出版方式:非出版品,编者排版,打印社印刷

页数:288

字数:117431 编者文字:105347

具体描述:

本书分为四年,通过四个主题以体现一种变化,共包含5篇序言,56篇文章,14篇朋友祝福。正文分为散文篇、诗歌篇、企业管理篇和好友留言篇。排版(5月25日-6月3日)按照目录、序言、前言、正文和后记的顺序在毕业设计期间独立完成。本书不属于出版品,不涉及任何出版商的出版流程,全部费用自己承担,不再二次印刷。我将所有人的评价放在这本书中只为一个圆满,希望日后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回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

2.《毕业纪念册》1册 成本:50元

编者:朱泓璋

字数:两万左右

粘贴照片数量:200余张

具体描述:

这本书属于纯手写,书写基础是200页A4纸,根据大学四年的29余本手写日记、计划书和读书笔记以及35G的照片、视频、音频和全部日志,选择并洗出相关的照片,将每一年发生的日期和故事记录在纸上,然后记录大事件的经过、反思和启示,并假设如果时光倒流,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我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年全部的经历串起来,清算和沉淀过去以求获得启示和回忆的圆满。这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本相册,仅仅为个人而写。书中所言,句句真实而坦诚,极尽客观,没有任何狡辩和隐瞒。

3.《守望未来1册  成本:10元

  具体描述:立足于2016年寒假期间所作规划,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生大方向的选择;

2) 未来三年年具体的方向、时间和规划(软约束);

3) 自我塑造的各方面要求(强约束);

该书持续更新……

(三毕业总结感慨

临近毕业,很多人劝我去旅行,可是我最终还是舍弃了毕业旅行而选择了“穿越”,回到过去,展望未来,也就是这三本书的创作。这三本书的想法很早就有了,大学期间所有的想法能做的我都做了,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忆大学,也不仅仅是为了与朋友分享,正如所有人知道的那样,回忆过去不是最重要的,启示未来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整理和记录的难度是最次的,最难的是回忆。如果过去流光溢彩,一切都容易,但如果过去惨不忍睹,那么回忆就需要勇气。但,那毕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做过这种事情的人都知道,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事情演变到今天,所有的可能性都变为眼前赤裸裸的一条路,体现为某种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不断地失去,变化才是永恒的规律,我能做到的就是适应这种变化,并且尽量避免重蹈覆辙或者因为同一个错误而伤害别人、辜负岁月。

其实,过去就是一个个的点,散开看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但一旦放在一起串成线,那么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所有的一切都体现着偶然性中的某种必然性,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只是,我曾经以为认真反思过的错误一再上演,如果没有今天记起,那么我永远都不知道竟然还发生过那样的事情。所有的日期和故事如今在我脑海中都历历在目,大浪淘沙,该留下的人都留在了身边,离开的人被我记在了书中。

如今的我讨厌试错,因为试错容易让一个人沉沦。这里是一个坑,曾经失足坠落,也曾经憋足劲头爬上来,最后回归原来的路。我不后悔来到这里,更不后悔和那些已经离开的人相遇,但如果时光倒流,我绝不会走这一遭,看似矛盾,其实说不出的许多苦水。

在《毕业纪念册》里,对于一些至今都耿耿于怀的事情,我假设如果时光倒流会有怎样不一样的结局:

如果我真得当初就去新疆当兵了会怎么样?

如果在坚持和毅力的基础上拥有了开放和包容会怎么样?

如果当初对人不那么较真会怎么样?

如果曾经不那么理想化该有怎样的结局?

……

年少轻狂,曾经我以为可以战胜时间,由自己主宰许多人和事的变迁,很可惜,这是一种偏执,就像中考失利后多年不敢回去面见恩师一样。事实上,这也是一种不自量力,尽管我拼命走在时间前面。偏执是个好东西,成功者身上都会有,只是这些年一直引以为豪的偏执却让自己深受其害。有一天,偏执可以只针对事而不针对人,这个男孩由理想化变得实用主义,所有人都说,他变化最大。这一天,他决定回去见恩师。

初中由盛转衰,高中重蹈覆辙,大学一直沉默而低调地做事,一直以loser自居,不在乎这个学校里所有的荣誉,直到最后渐渐好起来。这些年来,事事做第一是一种习惯,可在这所学校里看轻了所有荣誉,即使自己取之绰绰有余也无心更无力。游离在学校体制之外,甚至被边缘化,唯一的好处就是没有适应浮躁的环境,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我常常在想,初中定位刚好,可是因为缺乏开放和包容,最初的繁荣走向衰退;高中定位错误,一开始定位太高,久而久之定位降低,再加上缺乏开放和包容,最后也是归于衰退;大学中考研之前均对自己定位过低,以科大人的身份度量自己的能力,度量一切,以至于缺乏视野,直到后来,我发现了定位错误一次又一次的发生,遂决定改变。后来,为迎合一些人甚至怀疑身上美好的东西,错误地否定自己,损失惨重。

错误一犯再犯的有:定位,较真以及迎合。当然,再回到当时的情景,这些似乎都不可避免。

12年下半年-13上半年,那一年是我最充实也最精彩的一年,激情主义和理想主义在这一年描述了所有的故事,一个文艺青年带着崇文尚武的梦想写下种种篇章。大一和大四并没有太多区别,区别仅仅在于大四落地生根。其实,当我看到过去所做的读书笔记和一旁留下的感悟,当我看到过去所做的计划书和自我塑造的要求时,我就知道很多东西拼命保留下来了。曾经何时,刚刚找到集体归属感的我突然在13年下半年失去了这种感觉,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梦想和感情,于是,一个人又一次踏上寻寻觅觅的路途,将激情这种东西悄悄埋在心底,我在当年的日记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心境以至于分不清过去和现在,那种感觉不可名状。

除了2015年部分时间外,日记本对于每一天基本上都会有记录。这些年,一败再败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大学里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不过有时候,我羡慕那些生活相对顺利的人。

孟凡了说: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软弱,却没有变得坚强。年轻的时候倒是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14年上半年是最黑暗的半年,自卑、空虚和迷茫让一个习惯有目标感的人变得焦虑不安,越是渴望的一切越是渐行渐远。入伍失败带来的剧痛在之后的两年里淋漓尽致地发作,珍惜时间一度被提上日程又被踢落谷底。14年下半年,生活出现了转折,做事总能让一个人停止那些无用的思考。8月7号,模拟商务谈判中我们小组获得第一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许三多腹部饶杠可以做333绝非偶然,那仅仅是爆发的一种形式而已,事实是他一直拥有这种能力。那一年,一个人坚持做各种事情,孤独如影随形,越是讨厌孤独越是离不开它,直到今天我决定与孤独好好相处,其实,在真正做到独立之前,在给不起承诺之前,觉得一个人挺好。

13年下半年,一位至亲离世;14年下半年,两位亲人离世;15年考研期间,一位亲人离世,一直被瞒着。13年下半年,我站在火葬场里将亲人推入炉子,然后手捧一包骨灰,骨灰沾满手掌。后来,我写了两篇文章《活着一》和《活着二》,其实,当明白生命都不可以较真挽留的时候,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执念呢?这些故事都为我燃烧的偏执降了温。

15年考研,经历了三次放弃,尤其是下半年在荒废一个月以后尤其低落。周围所有人只有一个人相信我,并给我可贵的感性支持。其实,对于我而言,我对感性支持的需要大于理性分析,理性分析是难以做到理性的和可靠的,这时候,胆量和支持就变得尤为重要。于是,我终于明白: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另外,还是追随内心,别人说什么批判地看。15年是另一个转折点,正是这一年让过去几年蒙受的阴影烟消云散,也正是从2015年下半年,我确立了人生的基本走向,由“常立志”变为“立长志。”

16年上半年,毕业设计、考研复试以及这三本书的创作贯穿始终。“考研、毕业、说再见”如今只剩下最后一件事,那就是“说再见”。好好开始,好好结束,这是我对生活的态度。我用了那么多力气做这些事无非是觉得,若干年后我不会在招架不住现实的时候回青岛通过回首往事来获得安慰,那是我万万不会再做的,不会再体验物是人非,不会再无病呻吟,不会再“为赋新词强说愁”,尽管怀旧是我性格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毕业旅行仅仅是一种空间的切换,很多人觉得日后不会再有这种感觉,而我一直都在“旅行”,多年来辗转各地,这何尝不是旅行,更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切换,我觉得这会更加刺激。许多人旅行拍过许多照片,旅行也只剩下照片了,可是又洗过几张照片呢;很多人读过许多历史,许多小说,读过自己吗?

我说过很多次,回忆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回忆并不是老气横秋的表现,回忆不是舍不得,而是从容地和过去说再见,为了更快地更轻松地往前走,通过回忆和清算寻找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一一清除,然后改变,努力往前跑。人生苦短,别用阿Q精神自欺欺人,为自己辩护,其实都是选择。短视的人到处都是,我相信他们许多人多年后都会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后悔,为当初的选择后悔,然后羡慕那些勇敢的人。

最后的最后,我用两本书回首过去,然后用一本小书展望未来。但是,我相信,没有人可以用并不存在的未来幻景去填补过去的遗憾和空白,所以,前两本书做得很仔细,而最后一本小书做得很简单。

一切终于圆满,所以写这篇毕业礼物介绍的时候才这样心平气和吧。和平年代,经历得还是太少,走的路太少,看得书太少,思考的太少。

曾经:

自以为看明白了故事的结论就搞清楚了来龙去脉;

自以为看了几本书就了解了整个人生然后实现和谐;

自以为谈几场恋爱就明白了什么是爱情;

自以为所在的环境就是整个世界;

自以为无悔付出就可以得到渴望的一切;

自以为孤独是那样一无是处,偏执是那样可贵;

自以为很多人可以是久别重逢而非过客;

自以为生活可以就这样安逸下去(其实并不适合安逸);

自以为只需要坚持和努力就可以成功;

自以为短暂就可以永恒;

自以为

……


关于未来,从考研初试结束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该做出怎样的转变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发展,当众人都为我高兴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机会大于挑战的事实。也许成功方程式中的自变量不该仅仅是坚持,毅力等词语,其他的也该加入了。权变思维是我目前最推崇的,其中,回忆、反思和改变可以帮助更好地适应环境。当然,未来整个方案里面包括大方向的选择、具体的执行计划以及为实现计划必须具备的自我塑造要求。

你是很难预料一个呼唤变化的人五年之后的样子的,但是却可以预测一个一心求稳的人五年乃至二十年后的生活。对于我,我可以不知道五年后的变化,但是必须要知道昨天干了什么,明天要干什么?这是一种较真,一种偏执,但是一切都对自己,对事,不针对别人。我想这是个人发展中较真的使用原则。目前,还在华为1998年的发展阶段,你说我不着急能行么?所谓的目标明确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所谓的蓝图其实就是不断修改的一幅画,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以下是大学总结:

1. 四个专业:

机械设计——机械工程学士学位、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士学位

企业管理——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硕博连读专业录取

英语专业——BEC高级,四级608,六级544

2. 主要经历:

担任武装部军事教官两年,带过两届学生;

担任校编辑一年;

坚持四年的五公里和高强度训练;

坚持写日记15年;

坚持写作四年;

阅读250余本课外书;

坚持了四年书面的计划、执行、反馈,计划书全部留作纪念;

以《燃情岁月三部曲》总结大学四年。


离别不说再见,

别了。

朱泓璋

2016/6/2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