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由芒格在谈股票投资时说过的一句话稍加修改来的,原句是:
“随大流只会让你往平均值靠近(只能获得中等的业绩)”。
芒格终生的合作伙伴,股神巴菲特说过一句与此类似传播更广的话: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在汉语词语里,大家都公认的是,“随波逐流”是一个贬义词,而“卓尔不群”是一个褒义词。可是又有俗语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
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虽然不见得能得到多大的好处,但是也必然不会吃大亏。
但是却常常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很难让你能够长期凌驾于平均值之上。
(换句话说:如果你每天都做着和别人一模一样的事,凭什么希望能得到好于他人的结果?)
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中会发现,从众带来的影响会放大,涉及到更多的层面。
当你走一条10个人同时走的路时,走到最前面的几率远远比走一条1000个人走的路要高得多。有些形式的从众,会让你和大多数与你一样的人都变成分母。大多数的人走同一条路,路上的果子和水就势必不够吃喝。(也就是最近几年常说的“内卷”)
就比如高考(虽然高考是大多数中下阶级可以逆袭到中上层的机会之一),名校的名额有限,大多数人只能去普通院校。就算去了名校,大多数人之后还是会在考研,留学,工作,创业中徘徊不定,仿佛20多岁的人生只有这几个选项一样。“因为师兄师姐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啊”。
我们会对一个先天残疾,10岁父母双亡,15岁辍学打工,20岁考上清北的农村贫苦儿童的励志人生印象深刻,却几乎不会记得任何一个高考状元的名字。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会捕获我们在这纷扰世界里稀缺的注意力。这也可认为成是“卓尔不群”所带来的某些好处,因为在人类社会中,“曝光”、“出名”、“俘获注意力”,是可以作为日后成功的基石的。
《社会性动物》“从众”一章里有这样一句话:
“当客观现实很模糊时,别人就成了主要的信息源。”
看到这句话时脑海里马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几十万年前,一群智人在一起吃打猎来的食物,突然一个智人耳朵竖了竖,然后飞奔出去。紧接着,一个又一个,所有的智人都跟着跑了出去。几秒钟之后,一群狮子过来吃掉了智人剩下的猎物。
关于“从众”的某些基因或生理机制必定是人类在百万年来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下来的,它们是让我们能顺利的繁衍延续到现在的因素之一。但是总有些东西是要被淘汰的,人类虽然热衷于从众,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欢特立独行。
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随大流只会让你往平均值靠近”。其实不光在证券市场,在每一个人的人生里,也许都是如此。在大多数局势和信息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不知道毕业之后该做什么”,“不知道今天中午该吃什么”,“不知道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可是,我们是真不知道,还是懒得去调查,去分析,去学习和思考?我们应该先尽量把客观现实弄清楚,这样的从众才不盲目。
不要指望着跟随别人的脚步便能大获成功,也不要指望着在别人的身上找到答案。灵魂只能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去探寻那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而不叛逆的道路。
最后,结合两位长者的人生智慧作为结尾:
“在别人说话时闷声,在别人闷声时说话”。
于 2017-03-15 15:41
新注:
看一看:
那些一窝蜂涌去考公、考研的人;
那些如热锅上蚂蚁的美妆博主、扭胯大V、探店客;
那些在“放开后”的长假堵在三亚、大理的游客。
想一想:
那个最近几年被提及众多的热词——“内卷”,其成因和从众行为是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疲惫,痛苦,其中直接或间接由内卷、由比较引起的占比如何?
那些因为房子、车子、彩礼、结婚、孩子、裁员、降薪移民、中年危机......各种各样原因终日辗转反侧,失眠掉发的人里面,有多少是在羊群之内的?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在重复着别人做过的事,互相模仿着,可人人却都想获得比他人更幸福的生活、更美好的未来。这种显而易见的悖论最终只能指向一个原因:
绝大部分人都是懒鬼,蠢驴,庸人。
而庸人占据人类的绝大部分也恰恰证实了:从众是基本的人类属性之一。
这样看起来,“出众”(延伸到成功、成为不普通的人)和从众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必要不充分”关系。
于是我们便可以大胆地下结论说:
想要脱离庸俗,成为一个不凡的人,活出和大部分人都不同的人生,拒绝从众是一个必要条件。
所谓孤独的侠客、寂寞的旅人,freak,英雄,outlier,逆行者,孤勇者......whatever,不管怎么称呼,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精神,同一种顿悟,同一种人。
于 2023-03-05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