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末早晨八点,5岁的儿子擦着惺忪的双眼,软糯一声“妈妈”开始唤醒全世界。乘他穿衣服的小空隙,顺手刷了一遍微信,闺蜜群里“哔哔”刷出了不少美图,俗称“刷屏”。
原来是闺蜜H读大班的孩子去参加毕业旅行,一群熊孩子玩耍的照片被一一摄录下来,紧接着H在群里和妈妈们讨论的不是旅程中的趣事,而是一系列的尬事,令我在愉快的周末略有所思。
群里闺蜜H:”妈呀,毕业班里的家长开的全都是豪车呀!不是宝马就是奔驰,不是奔驰就是英菲尼迪,我们真当是小破车了~~不是说攀比心理,就是孩子们在讨论’车‘的话题,面子上还是比较难受的,回来我老公就感慨自己是不是应该要再努力一下.......“.
群里闺蜜L:是呀,我身边有钱人扎堆,朋友圈晒的不是豪宅就是豪车,现在孩子的家庭环境都很不错,各个都是朝着读民办进发!”
看着群里妈妈们热烈地讨论,我顿时有种被石块压中心口的沉闷感,回头望着儿子天真懵懂的小脸蛋,未来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二)
和儿子一起看完电影、吃完午餐,席间听到旁边座位一对母女的对话。母亲说:“XX,今天是父亲节哦,我们给家里两个父亲送礼物吧~一个是爷爷,一个是爸爸”。
本人恍然,今天还是个小节日!看来教育孩子尊重长辈的时候到了,正想低头跟儿子说晚上自己画一幅画或做一个手工.....
随即瞥见那位母亲接下来的动作,我瞬间无语愕然。
她抽出200块大钞递给孩子:“这200块钱你自己到商场挑选两份礼物,价格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妈妈这是让你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金钱。”
对于仿若儿子年龄的女孩,现在就开始教育她如何理财,是不是有点太早?更何况还是金额不菲情况下。
中国的妈妈们都怎么了?一个小小的节日,动不动就是财商教育。
(三)
又想起此前受邀参加杭城一公办重点小学的活动,活动主题是1-5年级的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漫画拿出来拍卖,所得收益用于公益捐献。
孩子们手举一幅幅天真烂漫的创作,一一上台展示,确实稚嫩而可爱。可是到了最后拍卖环节,原本以为的浓浓善意变成了浓浓商意:
现场一幅画从10块拍到了2000元,此起彼伏的拍卖声,将老师的喊停声都淹没了.......面对孩子们着急跳脚地拉着父母举牌的模样,甚至有几个孩子急得哭红了眼、一副誓将价格推到制高点的模样,我只能起身走开。
中国的家长都怎么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豪掷千金而不顾。
以上故事全部真实,绝无虚构。
这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分享,身为80后、90后的家长们,我们的育儿观还处于初萌阶段,会迷茫、易动摇、偏自我。
当我们很想做个好父母时,面对充斥着赤裸裸地用钱买智力、买弥补、买面子,有些排斥又无奈自己身在其中;当各种朋友圈的岁月静好,其实现实中,分分钟就被各种资源的角逐和竞争所震撼;当迫切希望做一个好家长时,我们往往忽略了自身对教育的反思和实践,要么听专家,要么看品牌,最终把孩子初期教育交给钱来解决,原因是这样更高效便捷。
现今社会的物质条件逐渐提高,但孩子的价值观教育却有待思考。都说父母想要给孩子们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然而面对何为最好、何为最合适?我们很多时候都被社会价值观牵着鼻子走。中国式家长们首先要自己做到对金钱的客观理解和泰然处之,才能让孩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鉴于日有所思,便夜有所解,我希望带给孩子的理念是:首先,金钱不是评判他人的唯一标准。除了金钱,还有品行、情趣、性格、特长等等很多标准;其次,确实存在”财富贫富不均“的问题,别人有的东西我们未必会有,可你有的东西有些孩子也无法拥有;家人间互相的付出和爱,并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情感是最无偿的付出,所以要懂得珍惜。
没有一种成长价值观是天生使然,孩子没有足够判断和把握价值观方向时,生活中看似无用的偷懒教育,会逐渐积累在孩子们的认知里,再从认知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我们自己在批判我们自己原生家庭的同时,请别忘记了,我和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