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个朋友互相伤害,我说她“商人重利轻别离”,她说我“太文艺以至于距离产生美”。
我说她铜臭味太重,她说我文艺气息熏死人,我们依旧如此相爱相杀,却也坚定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活着,并不妨碍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我记得我以前经常说自己是非典型90后,因为90后的生活富足,生性叛逆,非主流,故作忧伤,强装坚强,我常常觉得这些跟16岁的我之前都没有关系。
即使是出生在福建沿海的城市,沿海的富裕并没有渗透到我们小乡镇下属的小农村,那时候的贫穷和落后是怎么样的呢?
我奶奶说一家人十几口人挤在十几平的房子,一把米,要熬一锅粥,大的喝汤,小的喝粥。
那时候的是房子砖头搭的新房已经气派,水泥的房子已经显然是富足人家了。更不要提家用电器,我们家连电视都没有的。
而且听说年幼时家庭突生变故,奶奶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家,就是靠着民间借贷拉扯大儿女孙辈,我也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经历了贫穷的成长,穿着代代相传的衣服,度过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身处贫穷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可怕是当生活变好,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童年时代跟同龄人差异如此之大。他们喝着牛奶,吃着面包长大的。他们玩着游戏,到处旅游成长的。
在青春期那个特殊又敏感的时期,我明显感觉到那种差异,把自己自卑到了骨子里。时常莫名的陷入忧伤里,觉得和同龄人有着深深的隔阂。只有洋装合群,才能让自己觉得骄傲。一度不愿意跟任何人谈及自己来自农村,但是有些乡间成长的习性是长在骨子里的,变成一种天性和成长的痕迹,并不是逃避或者忽视可以掩盖过去的。
直到后来,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以后,学会接纳自己,与过去的和解。
自己是农村人,从小经历贫穷,坎坷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那是过去,那是我们生命的底色,并不是一辈子要背负的枷锁。
青春时期的自卑和忧伤,觉得自己与同龄人不同,自己和别人不同,不过是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多的错觉而已。其实我们并没有任何不同。
重新看待自己得过去,并且试着回顾和剖析,发现自己现在依旧还是会犯错。
比如自怜自艾的可怕。
有时候我们就是自己画了一个圈圈把自己圈起来,然后在圈子用自己的偏执,用爱自己的名字,行伤害自己的事实。直到有一天,我们成家立业,把这种伤害带给了朋友,同事。妻子儿女。一代一代的传承着“以爱之名,互相伤害”。最终不过害人害己。
人之初,性本善。无论是直接的暴力还是间接的冷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我们都容易对人生失望悲观,变得对周围的一切敏感起来。
历史的迭代,收入增加都可以让我们相信生活会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却很难再相信爱了。
自怜自艾就是这样一个圈套。把自己圈在自己经历的苦痛,艰难里,觉得自己是被抛弃得人,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人,需要整个世界来理解你,同情你,关注你。觉得自己跟所有人都不一样,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关爱。
无论工作,生活,学习中你我他,我们都那么的相似,心里都有着这样的圈套,像牢笼一样,把自己困住。
看过北京大学有一年的宣传片《星空日志》吗?片中的男孩说过这样的话:我都在一直逼着自己长大,逼自己走正确得路,那是我们很多人最终选择的路和生活得方式。也许我们家庭贫困,所以把梦想放下,想先挣钱再说。也许觉得自己屌丝,不敢跟女神表白,等有钱再说。也许有个很好得工作机会,但是觉得一定要靠关系看学历或者走后门,再找找其他的吧。
我们终归会知道有那么些“正确得路”等待着我们去走,但是那条路,与梦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