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最近习惯晚上很早就睡了,早上很早就起来。突然发现,早上起来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看会儿书,写点东西,规划一天的生活。身体的事就不想了,随遇而安吧。就像人和人之间的相遇,淡淡的,至于结果怎样,让它随风去吧,何必对别人寄予很大希望了。
醒悟—北岛
成群的乌鸦再次出现
冲向行军的树林
我在冬天的斜坡上醒来
梦向下滑行
有时阳光仍保持
两只狗见面时的激动
那交响乐是一所医院
整理着尘世的混乱
老人突然撒手
一生织好的布匹
水涌上枝头
金属的玫瑰永不凋零
诗歌就是混乱字符的堆砌,语意却无限的丰满。北岛的诗更像一串跳动的音符,错愕、迷茫、徘徊都写在诗里。
突然想起《白杨礼赞》,含有热情洋溢的感情,读的时候情绪应该是高昂向上的。又感觉有点做作,这篇文章太直白了,可以说是富有政治倾向的文章,时代造就一批人,这批人成就了一批文。
有人问我,如果你拿到一篇新课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你的教学,你会怎样着手备课?我想,我会从八个方面去思考我的教学。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这就是普通备课的四个问。问文体特征,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问文章的写作动机和背景,问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光这四个够不够呢?不够!我还得问:第五,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即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第六,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学价值);第七,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即注重教学聚焦);第八,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己可能读懂的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即做出学情预判)。——肖培东
结合这八个方面,我也思考下。
1.这篇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这篇课文是托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赞美那里人民的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以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特征的象征意义。这既是在高声的赞美白杨树,更是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这篇文章的象征意义是跟它的时代背景相关,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较多的从散文欣赏的艺术性、审美特点等方面来解读,引导学生去体会白杨树的质朴、阳刚、向上的精神。矛盾34岁的时候载入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就是1930年, 左翼是个解说点。1940年5月到延安,1938年去新疆任教,为文学方面做的贡献有设立了茅盾文学奖,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作品有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等。
4.作者激情洋溢地赞美白杨树,所以我们要多朗读来品味这种情感,写法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雄壮、伟大的,但又是单调的,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如:扑入眼前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毯子,在单调的环境中白杨树像哨兵一样登场了。接着从白杨树的外形和内在品格精神方面进行刻画。在具体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描绘时,重点说了白杨树的干是笔直的,枝是靠拢的,也是向上的,皮是光泽的。从这四个方面突出了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旺盛生命力的树。在对内在品格进行分析的时候,着重三个方面: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来写它坚强,有斗争精神。
5.白杨礼赞放在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是为了学习不同的散文类型——托物言志类散文。
6.这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的方法是要反复地品味欣赏语言,所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体会理解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学了这篇散文之后,学生要基本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
7.最重要的应该关键把握的段落是: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
8.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白杨树的特点来理解它的精神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