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十问歌”读书笔记

一、问寒热

      恶风——寒分为遇风觉冷

      恶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

      畏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

      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

      但寒不热——感觉冷而不发热只感觉发热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问汗 

      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

      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大汗—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

      战汗—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

    汗危症—  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

    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

    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

    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

    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头身

        头痛实症—头部胀痛、刺痛、固定痛等多属实证,实证大多由肝火、痰湿、瘀血所致

      头痛虚症—头部空痛、隐痛,虚证多由气血亏虚或肾虚精亏所致。

四、二便

      大便与相关脏腑——排泄与脾胃受纳运化、肾阳温煦、肝的疏泄、肺气肃降都有密切关系。

      大便热症—多腹胀满闷,痛而拒按,苔黄燥裂

            寒症——多腹痛拒按,苔白身冷,为寒邪阻遏阳气,腑气不通。

      小便与相关脏腑——的排出,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及三焦通调有关。

      小便热症—色黄赤而短少者

        寒症—尿色白而清长者

泄泻分症论治:

  ①湿热泄泻~可见暴发泄泻,大便臭秽,腹痛肠鸣,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寒湿泄泻~可见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味腥臭

  ③食滞泄泻~可见吐泻交作,吐物酸臭,泻下臭秽

  ④脾虚泄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迁延日久

    ⑤五更泄~黎明前腹痛泄泻,泄后则安,多为肾阳虚泄泻,如肛门气坠,甚则脱肛,多为中气下陷

五、问饮食 

食滞——日常容易厌食、胃部胀痛、嗳气、泛酸的人

脾胃虚寒—喜欢吃热食或吃完饭后常感觉饱胀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肝气横逆犯胃—油腻、胁胀呕恶,可见于肝胆湿热

消渴病—消谷善饥者,多为胃火炽盛,伴有多饮多尿者。

胃阴不足—不欲食者

胃火大—食入即吐,其势较猛

噎膈——吞咽艰涩、胸膈阻塞者

六、问胸腹

    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

    胸闷——多与心肺等脏器气机不畅,或寒热虚实有关

    心悸——由于心或心神发生病变所致

    胁胀——由于肝胆及其经脉发生病变;腹胀多为气机不畅。

七、问听力

      重听— 若患者有听力略微减退,或听觉迟钝等症状

        耳聋—听力明显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称为耳聋

      耳鸣—自觉耳内有响声

耳聋、耳鸣病因——由于肾虚引起,也有可能是肝火或肝经湿热所致,肾虚者多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且清长。

八、问口渴

        口渴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出现障碍所致。

分症论治:

热盛伤津——非常渴又喜欢吃冷饮

水湿内停——渴不多饮,或水入即吐

消渴症——口渴但用水漱口又不想咽下,且伴有多饮多尿的人,多患有消渴病

九、问旧病

      问旧病是获得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发现疾病的诱因、发病病程及家族史等。

十、问因

      问因  “问因”即医生通过问诊,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

其他——

      除常规问诊内容外,妇女应加问月经、带下、妊娠和产育等情况,也应了解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和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