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北京市公示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与现行国外大学招生模式更为相似。
其次,文件要求高中学生还需要注意自身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方面。
1 改革重要看点
等级性考试
自2017级高一学生起,参加本市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可以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计分方式另行规定。
1 考试对象
仅限当年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参加。(新高考)
2 考试内容
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从原来的文理科,变成了6选3)
3 考试时间
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还是只能考一次)
4 考试组织与方式
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组织。每门科目等级性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5 成绩呈现
等级性考试成绩,根据原始分划定为五个等级,由高到低为A、B、C、D、E。
6 成绩应用
将学生等级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所有科目成绩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等级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计入高考总成绩方式另行制定。
7 成绩跨省认定
外省转入我市的高中学生可持转出省份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出具的考试成绩证明到北京教育考试院申请相应科目成绩合格认定。等级性考试成绩不能跨省认定。
8 高校提前公布选考科目要求
大学可以分专业(类)自主提出指定选考科目,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满足选考科目要求,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考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至于高考传统的语数外,本次办法中尚未明确是否沿用原高考办法,只能拭目以待。
综合素质评价
从2020年起,北京市将在市属高校探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综合素质评价包含五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想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学业成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和成绩,研究性学习表现与成果等。)
三是身心健康。(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是艺术素养。(重点记录学生在艺术、人文等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成果,特别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表现。)
五是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
不过相比等级制考试,该项改革显然更为谨慎:自2020年起,在北京市市属高校中“探索开展试点”。注意暂只在市属高校试点,大家想进的985、211大学基本不在此列。
2 现行高考制度确有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几乎100%依赖于高考总分,而忽略了单科成绩。
假如小王和小张同时竞争一个大学专业,小王总分高而相关专业课分低,小张总分低而专业课分高,在原来的体制下应该是小王胜出,尽管可能小张更为适合这个专业。而现在新的等级性考试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小张如果在某几个专业要求的学科的等级性考试全部为A,被录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
其次在高考的检查目标上,太侧重于检测过去三年所学的高中知识,而不考察学生是否已经可以开始大学生活。
高中知识在过去的学生来说实际上有些“鸡肋”。一方面,他是高考检验的目标,必须要反复练习。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大学,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点对许多专业来说,一大部分就是无用的东西。而即使那些涉及了原有专业课的专业,比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这些大学专业的知识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很快就会远远超出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
换言之,其实对于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花费整整三年来重复练习知识点。
最后是在考题和日程设置上的问题。
由于高考的模式,是“用少数(相对大学阶段)知识点达到筛选目标”,所以现在的高考题型既有客观题,又有增加难度而设置的主观题,而且压轴题难度一般极大。这种出题模式下,是不可能做到像美国的SAT、ACT那样标准化出题、快速阅卷的,注定只能是一年一次,一考定终身,对考生来说偶然因素影响较大。
3 高考改革,越来越有美国范儿
这次改革后,中国的高考将与美国相似,建立更为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美国,标准化考试成绩(SAT/ACT)并不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成绩的全部。平时成绩以及文书推荐信(所反映出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活动情况)也都占到很重要的权重。
以美国本科排名15的圣母大学为例,新生录取要考察:
高中成绩表现(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2016年,圣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48%是所在班级的前1%,94%是所在班级的前10%。(像不像综合素质评定中的学业成就?)
高中的学术准备(High school academic requirements)。比如,如果想要进入圣母Mendoza商学院,或者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等最著名的学院,至少需要先修英语、数学(代数和几何)、外语、自然科学、历史、社会科学等课程。
学业鉴定(Letters of evaluation)。每个孩子应由Guidance Counselor和自己任选的一名任教老师分别出具各一封鉴定书(相当于推荐信)。
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um)。啦啦队长、橄榄球队员、国家竞赛……都可以写进自己的简历里。
文书(Essay)。
最后是标准化成绩(类似语数外高考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
由于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同一所名校录取学生的分数分布很宽泛。大多数大学已经弃用了“平均分”这一指标,改用middle 50%或80%,即中间50%或者80%的录取者的分数区间,在衡量自己学生的表现也同时排除极端的分数。比方说,2016圣母大学的新生录取的SAT(middle 50%)是1390-1530分(满分1600) ,ACT是33-35分(满分36)。
如上所述,美国大学的录取模式和这次教改,有许多“对应”之处。总结表格如下:
4 下一步高考改革何处去?
如果未来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预见未来各校将针对学生和本校情况,设定更为灵活的招生标准。
大学以什么样的标准招生,决定了中学生努力的方向。过去评估一个学生能进什么样的大学,完全取决于高考分数,那么高中生当然就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题上。
未来的大学:
如果有了自主招生的权力,可以全面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首先,高考在录取标准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低。其次,以考查知识点为目的的题目,在高考中比例将越来越低,因为未来的“合格性考试”和综合素质评定中的“学业成就”考核将承担起考察知识点的职责。
未来的高考:
可能会像现在的SAT一样,无需再次重复考察高中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只需要检测考生的阅读和数理逻辑能力,评估高中生能否适应大学和就业的需求。
相应地在考试题型上,可能会以客观题为主,最终达到:
1、难度一致。同一个人做不同的卷子,分数基本一致
2、区分度高。不同的人做同一份卷子,分数差异能反映能力差异。
3、由于判卷容易,考生一年内可多次参加考试。
未来的高中:
可能会普遍设置专门的顾问,为学生在选择专业、学校上提供咨询(一部分高中也已经这么做了),学生在选课时将更为自由,班主任和某门课的任课老师会为学生出具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学业鉴定书,而不仅仅是存放在档案里的一句评语。
总之,高考配合其他一系列素质检验标准,有望成为更好的衡量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的评估体系。应对未来高考可能的改变,作为父母的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生活在美国的奶爸、CEO(Chief Eating Officer,首席伙食官)、K-12教育体系观察实践者,以及圣母大学在读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