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鸡头还是做凤尾?到底哪个好?

最近在思考个问题,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如学业、工作等面临选择时,是选择做鸡头还是做凤尾呢?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也有很多的理由。下面我们先看看不同选择的自述。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古话可是耳熟能详,关于到底做“鸡头”还是“凤尾”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和此话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永远绕不开这个话题:从小时候择校开始,是选一个好的学校但是压力大呢,还是一般的学校当学霸呢?是去一个没有奖学金的好大学呢,还是去一个有奖学金的普通大学呢?找一份薪水平平稳定的小职员工作呢,还是去大公司在波云诡谲的职场里步步为营?在一个物价低的二三线城市安家乐业还是去一线城市拼搏……我虽然年纪很小,但好几段在“鸡头”和“凤尾”轮番交替的经历已穿插在人生中,对两种生活方式也算是有了大致的洞察。它们带来的结果、对个人的发展可谓是举足轻重,说可以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都毫不为过。

在选择初中的时候,我面临一个“鸡头”还是“凤尾”的窘境。当时我还考上了两所不错的学校,考分高得多,不用花钱有奖学金。当时年纪小,比较轻浮,很大原因上还是出于面子问题想装逼,毅然选择了实外,虽然知道自己肯定会被更多的学霸虐。果不其然,那两年简直是痛苦不堪,多学一门语言的压力都快让我疯掉了,尤其是英语法语每学一课都要背课文的规定,记忆力完全不够用啊!不过如果让时光倒流,我还是会选择实外,当然这次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以一个“名校学生”的头衔装逼,而是离开之后,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在一个精英集体中的好处。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凤尾”对自己人生的发展的“boost(原谅我英文用习惯了找不到好的中文词……)”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如果不是进了实外,我不太可能这么早就能出国,而且适应得这么好。实外的英语法语教学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培养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塑造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依靠照葫芦画瓢,照抄老师的教学方法做读书笔记、学习课文、记单词等,我才能自学法语考过B2,托福在一年多都没瞟几眼刷题的情况下随便考着玩考了个106。无论是看英语原著还是法语报纸都毫无压力,上课和外国人交谈轻松无比。法语的优势相信在未来职业生活中更能发挥出来。住校生活条件是很harsh,然而对独立能力的提升和在后来和寄宿家庭的相处上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刚开始我还是一个五天见不到麻麻就哭得撕心裂肺的孩纸,对寝室天天打扫卫生扔垃圾保持柜子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等繁文缛节感到无比不耐烦。到现在才能保持半年不回家都嗨皮得不得了的状态,不天天打扫卫生看到污渍垃圾自己都会抓狂(已经被住校生活弄成了洁癖)。如果不出国,我也不可能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知,写出《小留学生》系列,通过观察比较两国文化反思自己的世界观,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来看书了解历史政治营养学甚至涉足金融知识,添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凤尾”中潜在的机会和提供的良好条件都多得多,尤其是在中国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所谓的重点中学确实能多分得一杯羹。好的学校保送名额都多好多,无论是师资还是学校配件都更胜一筹,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各类竞赛和去外国交换的机会很多。毕业校友大都是成功人士各行精英,时不时回来开个讲座都能受益良多。这点在大学里尤其突出,好大学每年的校友充裕的赞助费可以拿来扩充图书馆、装修教学楼、升级实验室、聘请更好的教授……并且一般越好的大学和竞争力强的企业合作关系也更密切,在上学期间就能有去大公司实习的机会,掌握社会上层信息资源。也难怪大家对藤校趋之若鹜,起点高平台高,职业生涯都能顺利许多。

硬实力上是一回事,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好地诠释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结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身边都是学霸精英们,自己不努力都不好意思,完全活不下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刻也不敢松懈。纵然磕磕绊绊,但总归在向前。在实外的时候,每次有什么竞赛学术夏令营大家都热忱参加,有什么好的讲座论坛或者比赛机会家长之间互相推荐,我都因为一个川大教授妈妈的推荐受益去川大免费听了几天的全英文学术讲座。和同学们聊天也是酣畅淋漓的一场精神上的盛宴:课堂上的发言辩论中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有时候寝室里的话题都是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一类的,和朋友分享好书畅谈读后感或者展望未来。和优秀的一群人在一起时,精神上可以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提升自己。这个“优秀”,并不局限于成绩好,智力和天赋肯定占有一定分量,但更多的是优秀的品质:能持之以恒,勤奋上进,目标清晰,好学,充满求知欲,对人生有规划,目光远大,有条理,懂得如何权衡利弊和高效管理时间,有自制力、独立思考、辩论能力……事实是,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一般成绩也不会差,两者事实上是相辅相成的。反之亦然,成绩差的人不一定都缺少那些品质,但是缺少那些品质的人大部分情况是……成绩也不会多好,除了少部分智力超群的天才。

当鸡头诚然活得很逍遥自在,比如我现在悠闲的生活~但是极其消磨意志和动力,感觉和外界都隔离了。而且由于很难找到能好好聊天的人,要么就忍耐寂寞做单身贵族要么就合群,要想保持上进真的需要超强的意志力。有句话说,一个人的圈子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是的就是这样!!!若不是我见识过牛人们的学习生活,想必早已丧失自知之明、“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了”。

而就是多亏了在实外的经历,才让我即使在这边舒适的温水煮青蛙一样的环境里都能持续保持向上的动力。当每天听到的都是某剧逛街购物打游戏谈恋爱哪个男生长得帅的时候,当不费什么脑筋都能拿高分被周围人崇敬为学霸的时候,当我邀请身边人去参加一个宝贵的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却收到清一色的“我不会演讲”、“我怕我说不好”、“算了吧我没有经验”的时候,当我开始质疑学习的必要性的时候,再看看空间里以前同学的动态:某某演讲赛拿了金奖,托福考了XXX分,某比赛又拿了全国前三,参加模拟联合国合影,秀读书笔记/优美的书法笔迹,健身房打卡,如愿考入理科/文科实验班,某学长/学姐获得了全球仅多少多少录取率的顶尖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简直就是啪啪打脸。我便知道,嗯,不要甘愿当一只井底之蛙,优秀的人大有所在,只是目前还没有到我所及之处。居安思危、持续学习和提升自我能力是一辈子的事。

  “凤尾”不仅能提供好的人脉、优质的信息资源,更多的是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塑造对一个人成长更关键的性格和习惯,以及长远的侧面影响。离开实外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不要挤破头做凤尾就是为了傍大佬,毕竟真的离开一个环境后,大部分人都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有当时最亲密的几个好朋友还在保持联系,以前没说过什么话的同学现在更不会说话,和陌生人没什么两样。开阔眼界、加强自我认识、鞭策激励自己才是凤尾优势的核心精华。 

在一些情况下,“鸡头”更适合,比如自己不会利用周围环境,依旧我行我素,把懒坚持到底。这种情况,别说凤尾,连上帝都帮不了你。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限,实力和凤尾差距太大,自尊心强、心理比较脆弱、没有resilience也不适合凤尾,在鸡头反而更如鱼得水。有些家长缴巨款都要把孩子弄进名校的做法就有点危险了,因为凤尾一般高压竞争惨烈,赶不上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压力太大有可能会让人心理崩溃承受不住,不如顺其自然在鸡头先积累修炼,等达到了那个水平再去。

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深度剖析自己,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追求优秀固然可取,平庸也是一个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拯救世界。如今社会上的风气就是鄙视“懒惰”、“不上进”、“安居乐业”,煽动大众在挤进精英阶层的路上走得“更高更快更远”,强调勤奋吃苦的好处。但是如果自己喜欢平平淡淡过着柴米油盐的小康生活一辈子,有什么不好呢?没必要拼了老命考顶尖学校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以便在外人面前装逼。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宁当凤尾,不做鸡头,会让我们少一些沉重的付出感,多几分快乐和正能量

最近,“付出感”这个词很火,因为它总是让夫妻反目,兄弟成仇,朋友陌路。

一个女性,白天打理公司的上上下下,晚上回家后,如果还要面对柴米油盐的家常,叛逆的孩子,以及夜不归宿的丈夫,那么她的付出感定会大大加剧,为日后家庭的裂变埋下伏笔。

一个朋友圈,如果总是某一个人不断付出,不断积极改善和组织,并且毫不吝惜地拿出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而其他人却无动于衷,消极沉闷,迟钝冷漠,那么这个关系网络的崩塌也指日可待。

Y是我的好友,富二代,而且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毫不感冒。

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和儿时的朋友一起消遣,并且只要自己能帮助他们的,就毫不吝惜。

朋友A身体不好,Y经常带着他健身锻炼,并拿出自己的蛋白粉和营养品。

朋友B长期在外,拜托Y照顾下自己在本城的亲戚。Y不仅时不时带着他们出来玩,包干一切费用,还通过自己的运作,让他们参加一些比赛,获取高额奖品。

朋友C想进一个好的单位,苦于没有相应渠道,Y也不惜动用自己的情面和人脉,硬生生让朋友进去。

类似的例子很多。

此外,微信群里是不是出现的大红包,一起打网络游戏时无休止的消费,这些对Y来说都不在话下......

可一旦Y遇到任何麻烦,除开极少数的朋友会竭力援助外,另外很多看似相处多年、“感情从小时候开始发酵”的朋友,要么摆高姿态说风凉话,要么时不时刺激他以寻求自我满足感。

除开这些,没有任何积极的作为。

对于他们而言,Y永远只能是一个强悍有力,能够源源不断供给热量的人。

一旦Y这里的光辉稍显暗淡,那么他们的态度也会毫不留情地急转直下。

现实的朋友圈,不全是所谓纯洁的友谊,伟大的牺牲。

反倒更像波涛汹涌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妙到巅毫的博弈,映射出残酷而又真实的人间真相。

“历史老师说得对,没有一个国家,发自内心希望中国强大。”

某次聚会上,Y若有所思地说。

可有心的旁人都知道,他说的绝不是国家。

一个关系紧密的圈子中,过于突出的某人一定会有极强的付出感。

加上我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苦难教育、苦难记忆,很容易让这样一个角色感到有心无力,滚滚而来的负能量也会接踵而至。

其实,我们大可以不必背负那些十字架。



究竟选择哪一个,每个的认知(环境对人的影响认知、三观)及外在环境不同,导致不同的选择,不予以评价。从我自身的发展来看,我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一个人,如果想自己不断进步,需要做凤尾,来促进提升自己的视野、能力及品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