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琴声呜咽,因为人世艰难。因为琴声呜咽,人世得以永恒。
——题记
我想你一定听过海子那句有名的诗: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你也一定被那首《鸿雁》深远悠长的旋律深深吸引:鸿雁 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 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我对这样的句子深深着迷。
记得当年《还珠格格》风靡大江南北,小小年纪的我对“红尘作伴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的情节十分迷恋,在各种记事本日记本上都写下“我一定要去辽阔的大草原,看天苍苍野茫茫”的句子。
时隔多年,我还没有实现当年的愿望。对草原的情怀却不曾褪色。草原总是那样神秘,充满诱惑。而我对于草原的认识,也不像从前那样单薄。除了宽广辽阔,豪迈奔腾的一面,我知道了草原上也有哀伤,有马头琴终年在嘶哑着歌唱。
起初我并不明白,为何人们描述马头琴的琴音,都不约而同使用“忧伤”“呜咽”这样的字眼,只是被那种忧伤的情绪击中,觉得其中一定有无限的饱含泪水的故事,才会如此牵动人心。
直到我在现场聆听了安达乐队的演奏。才恍然间明了,为何草原上的琴声,总是满含呜咽。
当我在网上偶然看到安达乐队音乐会的消息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票。“有多久没有见过青山绿水?有多久没有见过蓝天白云?有多久没有在广阔的田野间奔跑?有多久没有随心所欲放声高歌?”宣传文案上这么写着。我知道是很常见的渲染手法,可还是无可救药地中了招,这种对于自然以及自由的向往,就像是无法用理性约束的原始冲动。
“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我总是倾向于后者,而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总是对的”。安达乐队的音乐会现场,真的是我目前为止经历过最震撼的演出了,从来没有感觉与音乐距离这样近,也好久没有感到身体和心灵都如此愉悦。灯光绚烂的场馆里,我就坐在黑暗中的一隅,随着人群挥舞手臂,时而欢笑,时而神思悠远,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在畅快淋漓的呼麦声中,好几次,我感觉自己真的驰骋在草原的碧空下,像在梦里。
我惊叹于蒙古族音乐的丰富多元。豪情万丈勇猛直前是它,深情万种绵延悠长是它,千变万化之中似又有一个统一的灵魂。就像马头琴独特的音色,无论什么曲目,经由它的演绎,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一首《酒歌》开场,欢快的曲调似乎带来美酒的清香,草原上的人们总是淳朴热情,乐意为远方的客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接着是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歌。豪迈昂扬的《黑鬃马》,展示着蒙古族小伙子的英俊潇洒;优美婉转的《奔布莱》,展示着蒙古族姑娘的灵巧美丽;而经典的《敖包相会》,不正是一场人间最美的约会么?除了人类之间的曼妙情感,更多曲目则涉及人类对故乡的眷恋,对自然的敬畏,这也是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故乡。那首《布里亚特》的歌词深深打动了我,“故乡用无比厚重的情怀 保佑庇护着布里亚特人/那里是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 那里承载着布里亚特的历史文化/感恩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眷恋故乡的父老乡亲”。还有那首广为流传的曾经打动无数人的《鸿雁》,“鸿雁 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对这首歌赞叹不已,那是位很稳重的老师,对于事物一般不作明显的褒贬,所以当时我想,这首能打动老师的歌,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如果你仔细品读,会发现蒙古族歌曲的歌词依稀延续着古老《诗经》的传统,上半段多以自然景物“蓝天”“白云”“月亮”“骏马”“鸿雁”等起兴,下半段则描写人类的喜怒哀愁等情感体验,自然到人间的过度是那样浑然天成,那是一种古老的深情,接近人类原始的歌谣,吟唱的是居于大地之上的原住子民与周围环境合而为一的生命体验。正如安达乐队所坚持的,“心中有故乡,脚下才有远方“,因为他们对祖先对传统有敬畏,对脚下的土地有眷恋和感恩,所以他们的音乐,尽管歌词都是很朴素的字眼,却总有一股诚意直达人的内心,像他们的呼麦一样透彻,像他们的长调一样绵长。
而整场音乐会至始至终换贯穿着的,是奔腾的骏马,疾驰的马蹄,和萧萧马鸣声。一人一琴,一把拖布秀尔,一些打击乐器,像古老的魔法,你会好奇台上的几人是如何演绎出万马齐喑的壮阔场面。你会发现每当这节奏响起,你就不自觉跟着舞动,像抒情的《奔布莱》,也可以用粗犷的呼麦演绎出另一番味道。乐手们还现场教学了《奔布莱》的和音部分,我在台下唱得陶醉极了。古老的乐器冒顿潮尔独奏的一曲《圣山》,让我想起托尔金笔下勇敢的霍比特人为守卫家园与恶魔开展的奇幻斗争。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万马奔腾》则令人热血沸腾。而蒙古民族的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传说气势磅礴,传承着蒙古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沉浸在激昂的旋律里,汹涌的情绪迭起,直到一位乐手讲起马头琴的传说。那位小伙子幽默地说,灰姑娘的故事你们都听过吧,那我就来讲讲马头琴的传说,苏和和他心爱的小白马的故事。苏和是一位善良的小伙子,在他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收养了一匹受伤的小白马。他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训练,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日积月累,小白马已经长大,成为了草原上数一数二的骏马。当时的王爷看上了这匹白马,想要重金据为己有。苏和当然不肯答应。王爷不肯善罢甘休,派人强抢了白马而去,可怜的苏和挣扎着无力地看着心爱的白马被带走了。得到骏马的王爷非常高兴,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向众人炫耀,他骑上白马想要一展雄风,谁知倔强的白马不肯顺从,一声长嘶,将王爷摔下马背,然后夺命奔逃,向着亲爱的主人苏和的方向。王爷气急败坏,派下人紧紧追赶,残忍地杀死了白马。苏和听到白马的死讯,连忙敢去带回了白马的尸骨,此后伤心欲绝,人形憔悴,日日寡欢。白马见状托梦给主人说,不要难过,你可以将我的骨头制成琴柱,马尾制成琴弦,琴头做成马头的形状,每当想念我的时候就可以弹奏,就像我日日陪在你身边。故事讲完,我听得如痴如醉。伴随着接下来的《苏和的白马》的音乐,一幕幕画面像电影镜头在脑中闪过,多么动人的故事啊,像一首浪漫的抒情长诗,多么纯净的情感啊,人与动物之间,不亚于人世间任何深情。
这是我第一次聆听这动人的传说,有些相见恨晚,不过感谢相遇,只要遇上就不算晚。于是我知道了马头琴为何那样哀伤。我明白这不过是传说,音色本身当然由材质、结构等物理因素来决定,但透过这传说,我们可以窥见人类寄予一种乐器的信仰,人类意志寄托在实物上的哀思。每当琴声想起,人们会想象这是苏和在思念他心爱的白马,他以这样的方式寄托思念,那么他的悲伤就有了归处,就不必在风中游荡,就可以得到些许慰藉。同样地由人及己,人们也可以藉由这琴声,想念自己的亲人,思念自己的故乡,或者怀想往事,忘却眼前的烦忧。这就是音乐最初最本质的作用。人世虽短,却也有种种艰难,总有一些坎迈不过,一些情绪无处可托,所以人们需要音乐,需要疏解,需要抚慰,以获得力量。草原广袤,天地无垠,人处其中,何其渺小,人的短暂的一生,所有发生的故事,不过宇宙的一瞬间,有谁会记住吗?我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带着旷古的疑问,人们奏响琴音,琴声高扬,是人类的赞歌;琴声低沉,是人世的悲歌。因为这思想的芦苇,人类的故事得以在时间的洪流中被铭记,在子子孙孙的传唱中得以永恒。
为何琴声呜咽,因为人世艰辛。因为琴声呜咽,人世得以永恒。
当晚的现场没有华丽的布景,也没有变幻的舞台效果,几位乐队成员就那样静静地坐在台上,享受般地演奏心爱的乐器,舞台两侧有黑白字幕简单介绍歌曲背景以及歌词,就是这样朴素的一切,却那样入耳入心,抛却杂质,更接近音乐的本真。还有他们的腼腆热诚,他们“不太听话”的汉语,一切都令人觉得亲切可爱。他们有量身打造的主题曲《风马》,是神马的意思,他们相信长生天,相信风马可以向长生天传达敬意诉说愿望,并带来好运。他们带着一股草原之风,拂过我心上每一片伤痕,宛如回到故乡一般,温暖,踏实,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