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家很小的纯手工家具公司,30 几个人,年销售额五千多万人民币左右。这样说,这家公司可能并不起眼,未必能引得起你的兴趣。但如果我告诉你,它的老板被日本企业界称为国宝级匠人,它的客户群包括日本皇室、国会议事厅、高级酒店等各种高端客户。此外,几乎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其中不乏一些世界 500 强的高管们)慕名前去参观,你会不会惊讶?
这家公司叫“秋山木工”,它的的老板秋山利辉,被称为日本国宝级的匠人,同时他也是《匠人精神》这本书的作者。书中秋山利辉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30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同时,书中通过讲述自己从进入木工行业,努力自我培养,直到成长为一名行业领袖的人生历程,秋山利辉现身说法: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非常必要。在这个全新的21世纪,社会不只是需要“会做事”的人才,而是需要“会好好做事”的一流的人才。
这本书不仅对经营事业企业家、培养人才的管理者有所启发,对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想实现真正自我的个体也会有所启发。
一、“匠人须知30条”的产生背景
秋山先生创立工房的时候只有27岁,只有3个人,因此并没有在经营和培育人才方面的烦恼。到了第13年,也就是1984年,他40岁的时候,因为招人较多,为了考虑怎样能将新人培养成材,彻夜难眠,于是根据前辈教导的基本道理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出了“匠人须知30条”。30条须知的目标,是为了培训出一流的匠人,能向客户提供长达2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手工家具。
二、独特的八年学徒式研修制
秋山工房的育才方式,是八年学徒式研修制,即八年育成,包括:见习一年,学徒四年,匠人三年,共计三个阶段。
见习一年
经过招聘挑选后,符合秋山先生要求的员工,会被安排进入秋山工房,进行为期一年的基本操作课程训练。
学徒四年
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结束后,考核合格,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然后开始为期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这四年中,秋山先生以“匠人须知30条”贯穿始终,对学徒的技术和心性进行艰苦地磨炼,只有两者都成熟的人,才能被认定为工匠。彼时,秋山先生就会亲自发给他们一件印有学徒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获得“法被”,也就意味着学员正式结束了学徒生涯,进入了匠人进行阶段。
匠人三年
从第六年开始,到第八年的三年间,那些通过了学徒四年训练和磨炼,被认定为工匠的人,还要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同时,也要开始承担指导和带领学弟学妹的边教边学的生涯。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秋山先生在每个环节上都有严格的把关。比如,在进入秋山工房前的招聘工作中,他并非面只是待在秋山工房面试员工,而是要到他招收的学员家去,与面试者的父母沟通面谈,最少要三个小时。他认为,培养人才,必须要与父母一起协作才行,因此,他将与父母面谈的过程,也视作是对父母的严格面试。
在学徒最初开始学习的日子,他会将学徒的素描练习册寄回学徒家里,请学徒的父母或者家人写上勉励的话,再寄回来。他通过这样的过程,让之前不懂父母之恩的人,渐渐学会对父母感恩。
秋山的学徒制是温暖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情味。
但同时,他的学徒制,又是严苛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情的。
怎么个严苛和无情呢?比如,他规定进入工房的学徒和见习生,必须遵守十条“军规”:
自我介绍不超过一分钟;
无论男女,一律剃光头;
对外禁止使用手机,只能书信联络;
每年只有中秋和春节可以见家人,且假期累积不超过十天;
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钱物;
不准谈恋爱;每天早起要跑步;
饭菜大家一起做,且不得挑食;
工作之前要大扫除;
每天晨会要齐声背诵“匠人须知30条”八年要背2880遍,加上客人来访时的背诵,八年,学员们大概要背诵上万遍。
也许正是这样的温暖、富有人情味,以及与之相伴的严苛和无情,才真正使得早已作古的学徒制在现代社会得以复活,并培育出了新时代的一流工匠。
三、秋山先生触动我的那些话
【不为私利,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在现代的企业里,老板和管理者花时间训练员工,是为了将他们在身边,为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秋山先生却不是。学员八年学成,从第九年开始,他却将他们统统送走,让他们自己去闯荡。他甚至会将自己的有些学员送入自己竞争对手的企业里面去。
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觉得自己花八年时间辛苦培养出来的员工,理应留在自己身边,而是将他们全部输入到了社会。
对此,秋山先生在首章中有自问,他说: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八年后都让他们出去独立了,所以每逢新员工交替时,营业额就要下滑一大截,甚至还有不小的一笔负债。”“那么,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公司赚钱,却放手让他们离开呢?”
然后,他也有自答:若一直待在我手下,他们终究只能在“秋山木工”一展身手;而我的任务是培养能造福社会的匠人,他们必须为大家提供能使用几十年,甚至几个时代的真正家具,所以我不能将他们当做私有财产,充当自己的分身为我工作。
而且,进入工房八年后,这些学徒们大多处于25岁到30岁的成长旺盛期,此时想让他们成长为一流的匠人,就必须让他们到新的环境中去磨炼,所以我希望他们离开工房自己独立。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吴清源先生。他本是中国人,后因历史原因,移居日本,号称“昭和棋圣”,大半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晚年出车祸,脑力受损,战绩欠佳。大家觉得他的职业生涯可能就这样结束了。却不料,他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的国际化,门下弟子中涌现出了林海峰九段、芮乃伟九段等出色棋手,因了他超越国界及胜负荣辱观的分享,将这门争胜负的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成为两千年围棋第一人。
虽然在秋山利辉先生与吴清源不在同一个领域,成就上也难以评判孰高孰低,但就对待人才培养和为社会做贡献的境界方面,两人其实不分伯仲,达到了一样的无私、无我、不计较私利的境界,都同样令人感动。
【好的上司,应该懂得批评和责备下属,但同时,更要教会下属虚心接受指责】
我在职场上打拼了也有十多年了,因为做管理岗位的缘故,我常常陷入在是否要批评下属的困惑和矛盾中。我觉得下属有错,不指出来,不批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批评过多,会伤及员工的积极性,乃至打击到他的斗志。
五六年前,我在一家公司任职管理岗位的时候,曾经就因为下属的不用功而批评下属,结果下属难以接受,不告而别。这曾使得我深受挫折,后来,去其它公司时,面对下属的过错,虽也有责备,但多为浅浅几句,点到即止,这样虽很难促进下属的成长,但也实属无奈。
但当昨晚我读到秋山先生的两段话时,却觉得,我的这种下属做错后,点到即止的观点是错的,应该检讨才对。
对于责备下属,秋山先生是这样说的:也许训斥了以后,部属会马上辞职,也许一出手就会遭到抗议,但如果因为部属的辞职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不想承担训斥所带来的责任,结果便什么都不做,前辈如果不教育下一代,年轻人就无法成长。
在“秋山木工”,不训斥后辈的人,不能从学徒晋升为工匠,后辈在工作上出现失误却不告诉他,这并不是亲切,而是缺乏爱心。
我在训斥弟子的时候,都是拼了命的,因为我认为这不只是出于培养工匠的责任,还应为这个人的一生都掌握在我手中。
我认为结婚和找工作是很类似的,都意味着要对对方的人生负责,雇人也意味着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我想,该批评时,当批评,但同时,也应该教会下属,怎样学会虚心地接受责备和批评,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吧?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爱惜下属的方法!
秋山先生在后面有谈到挨骂的问题,他是这样说的:
最好是在年轻时候挨骂——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在二十岁之前。
趁批评的人有能量时被骂——因为骂人需要比被骂的人拥有十倍的勇气。
最好比其他人早被批评——工作进度超前,可比其他人先遇到问题。
要因品质高的问题被批评。
与其看着别人被骂,不如自己被批评——自己什么都不做的话,是不会被批评的。
所以,批评与被批评,其实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其实学会理解批评与被批评。做为上司对下属的过错不及时指出来,不进行深入到位的批评,其实是一种自私,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批评下属之后,虽然也可能会有不被下属理解的时候,那就花同样的力气与耐心教会下属正确对待批评和指责的态度。那其实也是工作能力和成长技能的一部分呀!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这是秋山先生前言的题目。也是一直贯穿在《匠人精神》中的一条主线。秋山先生认为:既是“一流”,就应该和平庸之辈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在“秋山木工”也不承认他是真正的匠人。……而且,没有“超”一流的人品,单凭工作打动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虽然秋山先生是在技术方面,是日本超一流的匠人,但谈及对匠人的评价和取舍时,秋山木工的评价标准竟然是:技术40%,人品60%。也就是说,他将人品绝对地放在了技术之前!
【不孝顺的人无法成为一流】
虽然中国人讲究孝道,但说真的,在现在中国工厂和企业的管理中,我从没有听说过哪家公司将“孝”作为评价员工的标准。但在秋山工房,却将孝顺放在企业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中。
秋山先生认为:学会了感谢父母,就会珍惜自己,也会珍惜别人。
秋山先生更是明确地说:不懂得珍惜父母的人,也不会去珍惜没有血缘关系的客户。如果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便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匠人。
中国人说德艺双馨,我觉得在这个年代,真的是越来越难求,我甚至都觉得,在中国,德与艺,似乎正在渐渐拉开距离,乃至互相背离。倒是日本人,在这方面继承体悟的比我们多,反而是他们在努力地复活并坚持着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些精神和精髓。
【通往一流的道路:守破离】
守破离的原型来自于日本传统戏剧,泛见于艺术、茶道、武道、体育等领域。
所谓“守”,就是要模仿工匠的心理建设,以及学习生活态度、基本训练、程序、心得、技术等作为工匠必须具备的所有一切。
所谓破,是指能将师傅传授的基本形式,努力下功夫变成自身本领的阶段。通过一边摸索,一边犯错,在师傅的形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此时,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自己擅加修改也是行不通的。
所谓离,指的是开创自己新的境界的阶段。也就是从师傅那里独立出来。
我觉得秋山先生所说的守破离,就算不是一流匠人,即使只是放在普通的员工身上,道理其实也是通的。守是学好基础,把公司作业中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各项操作技能学会;破是按照上司所教,一点点,一样样做像,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其实就是这种状况;至于是否能到达离的程度,那就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自己的目标了。
四、我喜欢的七条匠人须知
匠人须知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初读的时候,我觉得挺搞笑,跟人打招呼,还需要学吗?这不是人人都会的基本常识吗?仔细读进去,想想,秋山先生讲得很对。确实,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好坏,取决于见面瞬间的打招呼。如果不会沟通,是不可能赢得客户的信赖的,即使同事间合作,也可能会有问题。也就是说,秋山先生将沟通及与人友好相处,是当做一个出色的人的基础来训练的。
匠人须知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要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在作业场所中,产品以两种形式流动,一种是实物,也就是真正在制作中的产品在按照完工的程度和流程在流动,还有一种,则是信息在流动,诸如缺料、有意外发生暂停,有问题发生需要处理等等,如果不会联络、报告和协商,及时解决的话,产品同样寸步难行。这条,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和准则。
匠人须知4: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变得焦躁的人
这条挺有意思,也很重要,但也恰容易为人们所忘。不让周围变得焦躁,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要学会用同理心来理解别人,这样才容易合作,也容易沟通,容易被对方理解,在遇到困难时,能相对容易取得同事的协助和帮助。
匠人须知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
这条我初读差点笑喷,既然是成人,怎么还会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但第二次阅读时,细想下去,才理解,此懂非彼懂,这里的所谓懂,其实指的是倾听,是指在沟通中,要懂得深层次去了解客户的意思,比如通过谈话,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文学、历史、专门领域的知识、兴趣、嗜好等,那么就能做到正确倾听。能够正确倾听,才能够掌握正确的事物,这样比只是闷着头瞎干,更容易交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和答案。
匠人须知10: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
这条初读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想想,秋山先生应该说的是要主动的意思,但再仔细读进去,发现,仅仅主动还不能尽含其意。我想,秋山先生的“爱管闲事”,更多其实强调的是责任感,比如,如果为了对方好,即使得罪人,该说的话也要说。这其实也在强调我们要多一些勇气和心力,要无私。否则,“闲事”怎么管得过来啊?
匠人须知1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说真的,这点我们普遍很缺。在工作中,我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强,让别人来配合自己完成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那些职位比自己低的同事——因为他就那么点本事。但这种理解方式其实是错的,恰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和支持,才会有自己的成绩出来。从这个角度讲确实应该感谢周围那的同事和下属才对。实际上,是他们的无私和不计较的付出,才奠定出了我们做出出色成绩的基础。
匠人须知2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
我第一次读到这条的时候,一头雾水,吃饭快慢跟能不能成为优秀和出色的人有啥关系啊?待看到秋山先生的解释,才明白,他的意思是,吃饭时间不要看电视闲聊,才能专心吃饭。吃饭的时候,要对提供食材和做饭的人心怀感激。如此一来,对饭菜的美味才会变得敏感,才能形一种对身体大有裨益的进食方式。当然,还有禁止挑食。因为喜欢挑食的人,往后也会挑工作,挑人。
五、我理解的匠人精神
最后,谈谈我在两次通读本书后所理解的匠人精神。
秋山先生虽然没有在书中给出匠人精神明确的定义,但读完之后,我又觉得他传达的无比清晰。我觉得他要告诉我们的匠人精神,就是做人做事要认真执着,对工作和选定的内容,不敷衍,不放弃,一个一流的人,应该能专注在自己关心的领域,几十年如一日,追求极致完美,力求从每一个细节上改进、改善,并不断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从而唤醒和培养做事追求一流的精神和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