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一个人在抬头望着天空,路过的人不了解什么情况,好多也停下来抬头望着天空,人越聚越多,尽管谁都不明白为什么望着天空。过了一会儿,第一个人低下头来,原来他留鼻血了。人的行为常常带有机械性,或者说自己本身并不完全清楚自己这么或者那么做的所有原因,以及如此行事本质上意味着什么。
社会上“要么做,要么滚”,“要么对,要么错”,“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以及一大票大佬们如何果断行事的段子、名言充斥着我们日常的信息渠道。而我们应该相信的其实是,所有事情须从个体的特异性出发。每个个体的生长历程大有迥异,思考方式和已沉淀材料均有不同。两个个体面对同样的问题,即使给出相同的应对方式,其结论得出的过程也大有不同,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才更加正常。
新一代的孩童,逐渐不再需要为食物质量和衣物靓丽等内容操心,尽管每个个体几乎都要走过浮华的一个阶段,但这样的阶段似乎要变的更短,阶段来临的年龄也更小。若不是这样,这样的个体日后被未来社会淘汰的几率,要大于我们这一代,远大于我们的上一代。未来的时代,从人的角度来讲,是兴趣时代,兴趣时代比较的是兴趣质量,兴趣的质量的优劣,最终决定个体的社会地位。
兴趣的决定,植根于自身特异性和从基本原理出发的思维习惯。这是很多人所普遍不具有的。不坚持认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就难以建立独立人格,而同质意味着冗余,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来说,过度的冗余必然被逐渐消除。从而,事情又回到了我们常说的“怕什么来什么”,因为没有独立人格,以致于接收权威教育,若不加思索地接收权威教育,甚或执意模仿,意味着同化过程,继而终被淘汰。
日常接触到的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迷信权威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具象宗教等),而不能够独立的建立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基础。终而惶惶难安,导致每个决定都略显仓促,权衡之间,思虑良多却总觉得没有两全。这种不安全感会逐渐深入一个人骨髓,为了生存下去,这一影响会终而造成个体本质的不自信、执拗和甚或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