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出门带书的习惯,其实明明已经有了手机和电子书,但是却还是固执的喜欢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有点占地方又有点重。
记得上次从广州回来,旁边的大哥突然和我说话:“美女,我看了整个车厢其他所有的人都在看手机,只有你一个人在看书。”我抬头一笑,闲聊中知道他将要去往的城市是我大学生活了4年的地方,他很友善,聊天愉快。
他下车后,我合起书本,看着窗外忽闪而过的景色,此时,我已经看完了一整本《皮囊》,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
于是,回来后,我陆陆续续在睡前再看了一遍《皮囊》。而其中有几篇文章,让我翻来覆去反复阅读。
(一)阿太:“因为我很舍得。”
外婆去世,身为外婆母亲的阿太一声都没哭,而只是乜斜着眼。去问阿太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舍得啊。”
文中触及到的关于死亡的文字,让我反复琢磨,特别是最后阿太留下的那一段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豁达的生活观也仿佛让人开始参透生与死的奥秘,太过于纠缠这肉体,终究是会被拖住的,不如学会“舍得”。
(二)我不甘心
“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想一死了之的念头一直像幽灵般缠绕着我们。”——《母亲的房子》。
而在一个人最困难的时候,不可否认都有一死了之的想法,当站在十几层高楼的窗户边,耳边呼呼的风声,就像诱饵一般引诱着我一跃而过,大家都深知,于自己本人而言最浅短、最无知、最无能的解脱就是一死了之。
当然,这只是于自己而言,然而这世上并不是只有自己,所以,不能一死了之。
在医院冗长压抑的走廊里、楼梯转角的角落里,多的是独自哭泣、崩溃痛苦的佝偻的背影,却同样也多的是痛苦难过后擦干眼泪挺直腰板的坚强和勇敢!
“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走到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这么放弃太丢人了,我不甘心。”
就算是用这“不甘心”撑着,也要勇敢的生活下去,换工作、经历断舍离……而我自己也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掘强,还要傲气。
(三)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眼中善于交际的人,身边总是有很多朋友,亲疏远近各不相同,但是却可以保证真心实意。
回头看,特别是当自己在经历挫折、磨难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走进我的世界,而后,我们互相纠缠、彼此影响、吸取养分、给予能量,我们在无形中都有了对方的影子。
透过和朋友每一次的交谈、分享,看到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生活还有这许多的可能。
我总相信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时候,我都会遇见真心的朋友,只是,我最亲爱的朋友,我们注定都将远行,注定在彼此陪伴后彼此成长,离别是所有感情的归属。
(四)疯狂
“我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除了真实的生存压力,还在于,我根本不敢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时间,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疯狂的工作、疯狂的酒局、疯狂的考试、疯狂的学习,要求自己的所谓的进步,是否也是因为害怕自己停下来,害怕自己问自己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
总是把太多的问题丢给忙碌的工作,努力地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现在再回过头,看走过的日子,因为太疯狂,忘了驻足留意身边的点滴温暖,却才发现这也是一种迷失,感情深处最重的迷失。
这样的迷失和逃避让我在面对生活中某个压力或者变动时无比脆弱,而把生活的节奏寄托在工作上,任何一点波动都会让我不安让我恐慌;而自己也已经完全误解了坚强、勇敢、生活、工作的关系。
问自己“未来在哪里?应该怎样去生活?”生活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 生活就像一张追着你跑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就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而也正是这逃避的态度让我的摇摇欲坠的生活遭受致命一击,我明白:我必须直面然后改变。
最近在读《成年孤儿》,文中一些字眼总是让我想起《皮囊》中的句子,也让我开始重新体味人生的经历,哀伤不只是从失去中恢复过来,并回归生活的过程而已。它是一个过渡时期,而“改变”,就是这个过渡时期的印证。
“断舍离”,是人生常态。“舍得”,是人生真理。“改变”,却是感悟人生后的凤凰涅槃!
《皮囊》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 。
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