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读丰子恺的小品《诗意的月夜》,对于丰子恺大家更熟悉的该是他的漫画,但是他的散文又是怎样的风格呢?带着这种好奇读完了这本集子。
在读朱光潜先生为集子写的代序中初步了解了丰子恺的为人和魅力,对丰子恺在画画方面有了一定了解。朱光潜这样评价:“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他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这是大家对大家的评价,真诚之至。画如此,读他的文章也是如此。
读它的缘起是因为诗意的题目,真的阅读之后还是被丰子恺的人格,诙谐的语言深深感染,还有文章中由日常生活引发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文章题材广泛,大多撷取日常生活。写儿时的生活,记自己的母亲和孩子,描写杨柳梧桐,叙述自己的生活琐事,漫话春夏秋冬……
他的语言诙谐幽默。《吃瓜子》中把“吹煤头纸”说成是一种“国技”,把中国特定时代的一种技能说成“国技”,把咬碎的瓜子称为“玉石”,这样的仿词增添了诙谐的效果。他的另一篇《口中剿匪记》,光看题目幽默感就彰显无余,作者把他仅剩的十七颗牙齿比作盘踞要害的群匪,要通通拔掉,这样写来,本来痛苦拔牙似乎转瞬间变成了趣事。
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擅长从美学角度欣赏生活解读自然。让读者在读书过程中犹如欣赏画一般,读书俨然变成了一种艺术的享受。《春》中,他独辟蹊径,从字的形状拼读春,他说“春”字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美。对春的青色仍然以画家的眼光去解读。
“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磦,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èzanne②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从他的文字中我们自然进入了画境。这是他独特的用笔特点。
我们还能看到他是一个极会享受生活的人。当冬日来临,为能享受阳光浴,他把椅子靠在窗緣上,背着窗坐了看书,让阳光笼罩了上半身。当身上发出汗来,渐渐润湿了衬衣。于是索性抛书 躺在墙角的藤椅里,肆意享受冬日阳光。虽然身体处在无尽的惬意中,但他从没懈怠过自己的思维,他因此思考生活中蕴含的哲意。由自然想到人生,生活中无处不是他引发哲思的触发点。
西湖山中遇雨,同游之人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而丰子恺却从阴雨中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这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世上不同的境遇,都会有它缘由,我们应该善于从黑暗中寻出光明,从痛苦中寻出快乐。能够这样想和做的,丰子恺当属其中之一了。
读这个小品,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可爱的而又充满童心的丰子恺。他因弹琴,手指弄的和尚头一般。没办法包好瓜子,很多时候会留一半仁在皮中,于是只有乘人不见之时偷偷抛弃掉,可爱之相呼之欲出。在和孩子们看埋在泥中的蝌蚪,会因看到惊异的情景而大呼小叫,这时他分明又成了一个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画家和作家。
空闲时读读他的小品,你一定会被他的文字迷住,也会为画家的审美所感染,也会被他独到的见解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