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第二站,杭州乌镇,东栅。
“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这是乌镇的广告语,如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如云淡风轻低吟浅唱。
乌镇,国际四A级风景区,令人神往的圣地。乌镇,江南水乡,梦中的烟雨。
因为是酷夏,我们起了大早,来到景点,早已是人山人海。这么多的游客能顶着夏日的炽热不辞艰辛从远方赶来,都是为了赴乌镇的美丽相约。小桥流水的宁静安详,是乌镇水乡,无论春夏秋冬,游人总是络绎不绝的魅力所在。
东栅。古色古香,含蓄雅致,极目所望,到处都是美。
树上知了嘶鸣,为游客助兴,为夏木葱茏告白,为温度超常而游客丝毫不减喝彩。水边杨柳依依,轻拂柔波,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笔下河畔的金柳新娘和在心头荡漾的波光艳影。别致清幽的小桥,与拱形半圆的倒影结成一个温润的圆,玲珑娇俏,连接着依水而起的水阁木楼,使整个水乡格调浑然一体,不蔓不枝。蜿蜒流水,毫不张扬,在微风中漾起涟漪,温婉恬淡。小巧的乌篷船载着游人的欢笑,载着文化的深邃,载着岁月的悠闲,轻轻柔柔,从水上徐徐划过,生怕惊扰悠远绵长的千年旧梦。
站在别具一格的高杆船边,看到直插云里的长竹竿,心生好奇。听导游讲,乌镇一带养蚕地区为祈求蚕苗丰收,每年都要举行爬杆表演。表演者身穿白色服装,样子像个蚕宝宝,爬上竹杆,表演各种动作。虽然现在养蚕的少了,但是这项文化活动却保留下来了。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为了游人的不虚此行,多少艺人的心血付出,才换得这多悠哉悠哉自在人们的盛世欢颜。
青青的石板路,是故乡,是似曾相识儿时常走过的石板路么?摒弃喧哗,我想起故乡的路,想起父亲牵着饮水的老牛走过布满青苔的石路,穿过阡陌耕耘的情景。这里的石板路,古朴亦在,多了的,是游人的纷扰。稍宽的石板路也多是住户人家的正门,往纵深处延伸,虽属于起居之所,却是曲径通幽。
在东栅,不用担心穿过多少巷子才能到家。临水而起的楼阁,咫尺相望。一条长长的石板巷子足以串起许多的过往,许多的故事。我们沿着游人如织的窄窄巷子向前走,诸多的历史景点文化景点吸引着游人驻足。百床馆,茅盾故居,三白酒坊,皮影戏馆等都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不能不令人心生感慨与感动。
最令人惊艳的是印花染布坊。走进古老的木门,只见一个天井晾晒了以蓝印花布为主色调的各色花布。导游告诉我们,乌镇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尤其以药斑布流行于民间,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并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
此时,游人们无暇听取导游这么多对染坊的注解,只顾穿梭于各色染布间微笑拍照,定格永恒。而我,沉醉的,依然是蓝印染布的那抹碧蓝。它是最冷的色彩,非常纯净,令人遐思无限,通常让人联想到浩渺海洋和蔚蓝晴空,联想到睿智冷静美丽安详,抑或是凄美婉约沉稳忧郁。
主巷子走到尽头,东栅已留在心底。在玲珑小桥吹吹风,乌篷船上嘻哈的笑声从桥下穿过。咿咿呀呀的船撸声,使人不由心生幻觉,感觉自己真的站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里。
别了东栅,我们找了一个安静的客栈,吃了当地特色羊肉,浅浅的甜浓浓的香,都在无言的美妙中。客店主人微笑着拿来2瓶啤酒,我清楚地记得,啤酒的名字叫“不期而遇”。啤酒瓶面上附有一句小诗:
乌镇 遇见
没有想过
在这里遇见你
白墙黑瓦
我在乌镇等你
凝视着瓶子上的小诗,心头不由默念:
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