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尾巴上,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命题——猪类死亡根由探究。
有趣的是,这么样一个浅显至白的问题居然会有生物研究学家一本正经的从起源研究到社会诱因。
我很好奇,难道猪类死亡还隐藏着什么人类未曾注意的隐秘?
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猪类的起源。
猪类出现的历史可追溯到比人类更早的时期,甚至要比南方古猿还要早一些,具体时间无从考证。
一次偶然, 猪被古人猎取,古人觉得肉类鲜美,从此就有了家居牲畜。
自从猪被人类圈养,其形成独特的母性文明,使得在人类的眼中,猪类被一视同仁。
直到现代,猪类的角色扮演从未更变。但是许多耳熟能详的词汇诸如“猪狗不如”“猪朋狗友”“泥猪疥狗”“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以及影视新解诸如“天蓬元帅猪八戒”“小猪佩奇”“全世界的猪都笑了”等等,赋予猪类别样的文化元素,人性化更足。
于是,我们常常被这些表面的文化元素蒙骗,而忽视其最本质,也是最致命的地方。
这就要从猪类的分类说起。
猪从古猪圈分化出来,以区别豪猪、刺猬等其他任何一种猪。
当豪猪这种连林老虎都怕的家伙还在刨根问世的时候,猪就居住在木棚下,安居乐业,死无忧患。但是我们仍旧能看到猪类在猪圈刨土的场景,可惜的是它们没有了那两颗虎牙。
从这两个方面,我们不免悲叹猪类必死的结局,令人唏嘘。
随后生物研究学家统合了二十一世纪背景之下猪类死亡的诱因,并将其分为人为和自然诱因。
人为诱因自然不必赘述,这是自古的惯性。
自然诱因,生物研究学家主要是从猪类文明的构成、习性入手探究。其中最大的死亡因素来自于母猪,诸如幼猪被冻死、饿死、咬死等都直接或者间接的被母猪影响。很常见的例子,大家不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及其听闻看看是否会有上述现象,在此不作赘述。
似乎,猪类死亡已成定局?
生物研究学家却仍对猪类保留一丝最后的容忍和同情,他们认为猪类仍旧可以在地球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扮演着另外一种,区别于当下的角色?
我却理解了他们的心思,也转而生出一种同情及其悲悯,不是对猪类,而是对人类或者生存于世的每一个个体,还有整个生命群体。
深思细究之下,“泛猪类”的死亡之谜必然要被解读,并且破译出良方解药。
但是解药似乎遥遥无期,真到普及怕是很久远的未来。值得欣喜的是,良方握在每一个个体手中,是否自救,是否他救,都在一念之间。
2018.4.4 郑州 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