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天生特别感性的人,对于喜欢的东西非常喜欢,对于不喜欢的则非常敏感。这样的性格,在工作的时候,尤其特别明显,对于自己认为正确和错误的事情,愿意直来直去的表达,有性格,有个性,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就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在意,换句话说,就是特别需要存在感。这是进化的本能,个体需要被群体需要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受到威胁,就会产生排斥。
因为是工作,因此只有领导认同,其他的也都不管不顾,因此并没有感觉到这因此会有什么不好。
后来创业后,仍然我行我素的经验主义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更或者说特别在意自己的建议,但因为选择的事情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后来发现走了很多弯路。这个时候“空杯"心态就开始作为一个概念出现自己眼前,因为走了太多的弯路后,终于明白自己的想法建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标:
能否形成更有效的方法真正让用户选择你来解决他的刚需问题。
你可以玩情怀,你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去死磕你所谓喜欢的产品,但是这些都不是最核心的,核心的是用户是否愿意选择你。
用户愿意用自己的有限预算来跟你交换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这远不是一个没有缺乏经验的人我行我素的决策出来的。更或者说,听不进去不同的声音,特别在意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决策存在大量盲区。
在这几年不停的进坑,爬坑后,自己才懂得认知互补,信息盲区的概念意义。就如同前几天的需求定义一样,知道自己缺乏什么,才会产生欲望和动力来填补自己的认知需求。
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用专业对抗自己的惯性。更或者说使用专业对抗自己的感性。
其实自己的惯性决策就是感性决策,感性决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调用自己的存储器,而不调用自己的计算器。无论面对一个什么事情,是经历过的还是新鲜的,都会主动从既往经验中选择一个经验模型来应对,大脑根本不去思考和判断这是否适合当前的这个事情,是否这就是最优选,这便是惯性决策。就是这么任性。
随着自己思考的深入,自己调用自己的感性情绪开始慢慢减少,理性开始高频激活,碰到重要的事情,虽然还是容易用情绪对抗面对,但是每当情绪就要出现时,就会有一个理性声音会提醒自己:
这是不是当前问题的最优选?除了这个选择还有没有其他选择。
这几天碰到一件事自己就是这样处理的,参加一个合作伙伴会议,开会的时候,对方说话的态度很不适应,自己感性的情绪一直在试图爆发,对抗这不符合自己性格的态度,但自己另一个理性声音却一直在提醒自己:这样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情绪的缺乏感吗?来开会不就是达成共识,进行价值交换吗?
于是在这样的自我对抗中,自己的感性情绪慢慢变得平和了,最终也没有爆发,等到情绪稳定的时候,把注意力从感性情绪视角切换到理性的认知视角,才发现客户表达的信息却是非常高价值,对自己业务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同样的场景,不同的视角收获因此大有差异。
因此会议结束的时候,我还主动表示感谢,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而伙伴也发现自己的表现有点失态,主动表示抱歉。你看,同样的一个场景,当理性战胜感性,收益复利就出现了。
我们成长路上,我们有信息盲区,有决策盲点,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不可能什么社交场景都是随我心愿,因此,要进步,就要改变,并且要改变的不是场景,而是自己适应场景的能力,而这能力就是学会理性对抗情绪,形成场景协作的适应器。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