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训练营第二次课补完了。不管怎么说,这次的输出一定要和上次的形式不同才有乐趣。所以我抛开了照着笔记二次搬运的模式,选择分享一下我结束这次课之后满脑子的思维发散。
如果你也能从中获得灵感启发,那就太好了。
注意:以下都是个人片面意见。
我当然不是要从人类起源讲起。这节课还没有把我带回那么遥远的过去,不过我们要知道习惯的本质,也是要了解做出养成习惯这件事情的我们人类的本质。
人类(human):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上一种相比较来说高智慧的生物,可以说是地球至今的保护者。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我们普遍意义承认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
但仔细想想,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了劳动这一点看起来太不像是人类独有的特色了,人类天生需要独特性,独一无二是最大的赞美,如果说用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这一点,狗天生会用工具磨牙,猴子的高模仿功能让它们做出朝游客扔香蕉、利用藤曼进行快速移动等行为。
这背后似乎都暗藏着利用工具的本能。
那么人类呢?人之所以不会将动物看作自己的同类,认为它们比自己低等,这样判断的根本依据到底是什么?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
深度思考、更正错误、获得更广的成长才是人的本质。人会从错误中反思,从而摘下前人没有的胜利的果实。机械和科技的发展也是这样推进的。回顾和反馈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机制。
人类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平时它是静默的,它支撑着你呼吸,支持着你投入任何领域。如果你顺着心意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内耗小,我们会更深地钻进这个问题,取得你自己可能也无法想象的成果;而如果你逆着心意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内耗无敌大,我们的内心是一面镜子,它知道我们的真实,它会让我们痛苦,迫使我们停下来。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人是有限理性的自然人。理性自然是纯思考范畴,表现是我们能通过思考冷静计较得失、通过公式计算出无误的结果。而有限理性,说明理性之外还有感性的存在。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感情,它主要是由情绪组成的。情绪是身体思考的结晶。它比我们更早意识到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它比我们更早意识到什么会让我们受伤。
而这种判断……一方面来源于本能,一方面来源于我们受到的教育。
人身体里根深蒂固的本能,是那个人类渺小得仿佛能轻易在大自然中丧失性命的祖先们传承给我们的求生刻印,那是祖先对我们的祝福,希望我们能活下去,活得更久、更久一些。
而在这个连雷电都能控制、大自然的元素被人类应用在手、平地能盖起100米高楼的时代,杀机四伏的时代仿佛已离我们远去,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存活的人类,面对的已经是新的状况了。
曾经为了活下去而拼尽一切的人类,在当下,没有目标在地图上迷失的大有人在。人类的目标已经从生存转换成创造价值。祖先留给我们的像是趋利避害的宝贵经验,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但我们受到的教育所带给我们的认知(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更直接有力地操控着我们的情绪,情绪阻挡住外界的风雨,它牢牢地在思考前面像个战士一样站定到天荒地老。
人类的思想主要强调的是自主思考的结果,思考指引的方向具备可信性和科学性。而身体的思考更多意义上是潜移默化造成的思考模式的结果,但身体的思考永远比你的意识更快一步。你知道这件事是正确的,可是过去的失败累积而成的畏难、逃避等让身体的思考产物情绪感知到你痛苦的既定未来,它想保护你。
这个时候,人类需要和自己对话。
只有你知道那个最需要爱和安心的自己。
他还没长大,蜷缩在你的心脏里,甜甜地睡着,一个小天使。
古典老师说过,成长是反人性的。
增长能力(养成习惯)的四个阶段:
无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有能力→无意识有能力
在我看来,人类的特征其实广泛来说就是七宗罪。暴食、色欲、贪婪、暴怒、怠惰、嫉妒、傲慢。
这些乍看之下应该全部归类于负面的词语,实质上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人类的成长,从出生开始接受的一切教育,那些被称为美德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克制自己的天性。约束自己所得到的现实,在别人看来,是受到了教育的结果,是成长了的根据。
所以,成长的本质其实是克制,是自我约束。
成长这个话题夹杂着很多的回忆,它在我们身上从未停下,表面上看,你长高啦!这是一种成长。从近期我们花费金钱报名这个训练营来看(贪婪在哭泣),本质上也是为了成长(获得更多)。可既然成长是反人性的,人性的选择应该是放任、自由、随心所欲,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拼着克制自己的痛苦去成长呢?
因为现在人类活着的追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因为比痛苦更痛苦的是,你停下脚步,止步不前,你的人生仿佛也到此为止了。之后过着日子活下去的那个人,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呢。如果我的每一天都仿佛复制粘贴一样可以替代,那活着的意义,难道只是保持肉体的呼吸吗?
在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点上,大家都意识到,只有克制本能和天性,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真正地获得更多想要的事物。只有成长,才能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增加一些变化,总有一天,他们会成为一种无法否认的价值。
我们可以放弃娱乐和健康,得到完美无缺的业绩,别人羡慕赞赏的目光。但是由外部推动的动机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它是永远也无法满足的。人要获得满足感,一方面是给物欲做减法,一方面是给能力做加法。但外部动机永远无法满足(想买的衣服永远那么多),这欲望的加法永不停歇。人的身体里有巨大的能量,但是这能量也是有限的,由外部来推动这能量只会耗费无比庞大的精力。(侧向力)但是兴趣和热爱永远是内部最源源不断工作的燃料,内部推动的动机才会使内耗更低,才会让我们持续而投入地走下去。(正向力)
在成长过程中,失败固然是一个大坎。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失败N次所带来的畏难情绪。在你第一次尝试某个活动的时候,你是好奇的,跃跃欲试的,兴奋的,但是一旦遭遇失败,你就像霜打了的茄子,对这个活动自己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好像有点难。”而你越尝试,失败的次数越多,你就越会对活动抵触。因为你身体的思考结晶情绪小天使已经发现这件事让你不快乐了,它为了保护你,也越要用抵触的情绪来让你远离这项活动(逃避痛苦)。每个人对失败的承受极限是不一样的,但是,理所当然,这个承受程度是有极限的。
人类在试错的过程中遭遇失败并不是罕见的例子。甚至失败和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它和长高一样,同样伴随了我们那么多年,它就像我们的影子,被我们的黑色心情包裹着,却也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在进步的过程中,失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定会接近成功,但我们也在接近成功的道路上剖明了整个问题,整个模型,而不是运气一样,不知道怎么着就成功了。那不是成功,那是无法复制的幸运。
但是要接近成功,找出失败的原因才是最佳捷径。我可以犯错,但我不能犯100次一模一样的错吧。每一次的回顾,反思,调试,才是成长的最佳状态。
但在找出失败的原因之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不放弃。
只有不放弃,才有成功的几率。半途而废的做法和成功之间隔着一道天堑,而失败和成功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怎么样才能做到不放弃呢。锻炼自己的内心,千锤百炼,让它提高承受失败的上限,同时,要学会放松和看开,看看书,听听音乐,读一读哲学,思考一些平时不会涉猎的问题,让自己平静下来,你要相信你的一切运转行星都是为了“你”这个太阳的满足和快乐而存在。能伤害你的,只有你自己。你给自己设置了边界,你给自己会受伤的权力,你也给了别人能伤害到你的能力。伤害自己的永远是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这时候,不停纵向向自己提问,找出情绪的根源,发现自己的常识边界(理所当然的原因),改变它。比起拒绝痛苦,拒绝自己失败而无望的未来才更有价值。需要和情绪都是中性的,但它们造成的结果是有良性和恶性之分的。
改变它,改变你的认知,也就改变了你的未来。
我眼中的成长模型:
思考方向——开始行动——遭遇失败——回顾反思——记录错误——再行动——成功
而成长有两个前提。一个是给自己(再)行动的勇气和力量,一个是不放弃。
像是打游戏一样,成长也有加速器。一个是导师的指引,一个是同行者的陪伴。
成长永不孤单。
目前已知的两种主义盛行,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两种主义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坚持的观念不同。通常来说,利己主义更顺应人性,而利他主义听起来就道德高尚。但我在做一切比较之前再附加一个砝码,人类活着的追求是实现自我价值。那么自我价值从哪里取得呢?也许这就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分歧点。利己主义更倾向于做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由地完成自己的愿望,而利他主义普通程度上会更关注他人,会在意别人的感受,会希望为别人做一些事情。当然,两种主义都有程度轻重之分,我说的只是普通的情况。
那么,上升到主义来说,这就并不只是选择这一点了。想要创造自我价值是人的本能。利他主义能从创造的产品对他人提供用处这一点得到满足和开心,利己主义更倾向于投入产出的作品让自己满足自豪,两者看似相像,但其中有本质的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做什么事情更开心自己一定知道。假设两者都行进在创造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利己主义者更倾向于投入自己的领域,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同时,由于自身能力的增强,这个作品又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就像是梵高的向日葵,这种影响他人的事实就是他所创造的自我价值;而利他主义者,他们的成就更倾向于在完成了市场调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事情之后,做出具有人文情怀的产品,它是一种考虑了他人的需求而做出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成品,就像是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你看,价值的终点,就体现在你对别人造成的影响。
我在阅读的时候曾经接触过一个观点,大意是自己要一心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更关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痛苦了。这也许也是利他主义者的表现。
价值是很难下定论的一件事,但有一件事,我们都要意识到,那就是,无论是利己主义者还是利他主义者,最终,价值的另一头链接一定不在自己的身上。价值是我们与他人的联结,也是我们与世界的缔结。
因为,我是很小的。
但是我们,却构成了整个世界。
这个世界那么大,但我们总能为他,为自己做些什么。
那就是,改变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