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M入职新公司,做新媒体运营的工作,领导是一个你很佩服,很有能力的人。刚开始的工作就是更新网站内容,对文章进行排版,思考微博的文案,然后领导会安排她做一些临时性事情,顺便跟讨论一下方案,时间过得很充实。几天之后她就发现了一些问题:领导安排的事情总是会打断正在做的事,影响思路,而且要花费一定时间完成以至于她没有时间思考下个月公众号要做什么活动,以至于刚构思好的文章没了灵感。
小S是一家电商平台的运营,每天早10晚10,活动一波接一波,很难休息,年终大促的时候甚至直接睡在公司。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不加班,只想摊在床上,哪里还顾得上看书修炼打怪升级。自己年初拟定的健身计划,读书计划看来又要泡汤了。
上面两个故事中的情景大多数互联网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工作时间开始变得没有那么“整齐”不像是工业时代流水线式的时间,同时也变得非常碎片化,因为永远在线,随时都处于“打断与被打断”的情况,很难再像过去有大块的时间去思考、读书、写文章。工作性质也由工业时代的重复执行变成需要思考和创意,很多都是KPI或OKR导向,所以需要不停的去试错,思考再试错。
这样的时代背景聚焦到个人工作和成长时,所反映出来的就是碎片时间增加,注意力分散,效率降低,才会觉得“没有时间”,“一直在忙却不知道忙什么”。
所以我觉得处于这个时代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利用碎片化时间。
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分为单线程与多线程,单线程即你专心处理一项工作或者读一本书的时候,多线程即需要一整块时间内处理多项工作,且可能随时切换。
单线程工作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任务进行关键节点的拆分,比如需要写一篇文章,普通的做法应该是坐在桌子前,构思文章,收集素材,再进行写作,而且很容易就遇到写着写着就没有思路的情况。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其他事需要处理,下次再重新写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梳理之前的思路。
相比较上面的做法,我的方法是这样的:花5分钟确定文章的主题方向,15分钟列下文章大纲及每一部分的观点素材,N个5分钟收集素材,10分钟整理思路,30-45分钟写完文章。这样把一篇文章拆分成一些关键节点后,就可以利用任何碎片时间进行推进,所有的内容只需要储存在你的云笔记里,你现在看的这篇文章就是我在睡前,在地铁里整理,最后花30分钟完成的。
多线程工作相比于单线程会多一个维度,也多了一些干扰,但是基本原理还是不变。这里要讲的是知乎大V采铜的一个模型——三明治模型。即把事情分为核心思考区间(中间的肉)和支持性思考区间(两片面包),一旦解决了核心思考区间,这项工作也解决了一大半。还是刚才写文章的例子,当我把花费15分钟把文章大纲和每一部分的逻辑观点列出来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我已经完成了这篇文章。
所以对于多线程工作,首先要找到就是每一项工作的核心思考区间,然后集中精力解决它,这个时候你再被打断或去处理其他事情,再去解决另一项事物的核心思考区间,这样对于工作进展的掌控更大,效率也会更高。
这两种思路其实已经解决了开头两个故事中“被打断无法思考”,“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的场景。相信通过上面的概念和逻辑,你对碎片化时间的理解也多了一份,如果你也有什么好的方法和技巧,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起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