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监考,就一直在想我的课,我为什么会紧张?是因为我太把看课的人当回事了,终归到底,我的课是为了我的学生而上的,不是为了其他。
选择《诗经》,是偶然,也是必然吧。这个题目本是小卉之前和另外一个老师准备同课异构的,后来情况有变,教研员希望我来上,我就干脆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本来我也喜欢《诗经》,喜欢先民们真实的歌唱,喜欢里面的人、事、情,坦坦荡荡,真实不伪。
我选择了《芣苢》《无衣》《静女》三文联读,是因为三篇看起来风格各异,一个是女子们劳作的场面,一个讲男子们上战场,一个讲述男女的约会。但是里面都有着活泼泼的人,有火辣辣的情,热腾腾的生活。
余秋雨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诗经》亦然,《诗经》不是留骨而贵、祭于庙堂的神龟,而是生活在泥水中,曳尾而游的“活物”。
翻看《诗经》,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王侯将相开疆拓土、改朝换代的伟业,更多的是贩夫走卒、凡夫俗子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作为《诗经》的搜集和编纂者,孔夫子怎么看,当然很重要,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是那是他说,我更想和孩子们自己去看看,《诗经》的创作者怎么说。
《芣苢》里,一群女子在山野间采摘芣苢,她们辛劳也快乐,她们快乐的是什么?是草木葱茏、亲近自然的欣喜,是呼朋引伴、唱和互答的愉悦,还有劳有所得、满载而归的满足。
《无衣》是军中之歌,是男子们收拾行装,赶赴战场的故事,那他在歌咏什么?他歌咏的是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袍泽之谊,是同仇敌忾、慷慨赴敌的英雄豪情,是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
《静女》是城隅幽会的情歌,我们好像跟随歌者也谈一次恋爱,情真意切,甜甜蜜蜜。她们的爱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男子的憨厚率真、爱屋及乌,表现在女子俏皮可爱、赠物表情,表现在彼此情有独钟、深情款款。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的后代啊,我们是芣苢女子的后代,我们是无衣将士们的后代,我们是憨厚男子的后代,也是俏皮女子的后代,我们又罔顾过去,丢弃《诗经》?我们又怎能不像他们一样蓬勃地活,热烈地爱,勇敢地战斗?
附: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