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这段大致归纳一下病的种类和来源,张仲景为什么要一句话讲完这一切?因为中医不立病名,只看症。临症时不管是什么病,中医只在乎症的变化。
“从口入者,宿食也”,就是吃到不干净的食物而生病,“五邪”即风寒暑湿燥热。“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地球表面很冷或很热的地方都不适合人去住,人适合居住的是中间地带。
十四、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病有轻重缓急,什么时候要先救里,什么时候要先救表?当被误攻下以后,这个人已经里虚又继续在下利,下利代表肠胃的津液都跑光了,此时病人身体疼痛(表症),这是虚痛,应先救里。
下利是因为阴不能守,阳虚掉了。人体处处有阴阳,以肛门为例,肛门能缩住、控制住大便是由于阳很足,若肛门缩不住,大便一直出来,说明阳虚掉了,阳虚时急当救里,故《伤寒论》里有治症原则:太阳证先解表,太阳、少阳、阳明证合解少阳,少阴、厥阴证不可发汗。
十五、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病痼疾”,就是本来就有的老病,“加以卒病”即新病又来了,这时一定要先治他的新病,再去治他的痼疾。原因很简单:旧病已经很久了,没有死,故不急。金匮还没有正式开始,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十六、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譬如说:心臟本身是火,是很热的臟,肝臓本身是木,是比较寒的臟,如果心臟病人感觉热,这就好治,肝病者感觉冷,也好治,反之,如果心臟病人会恶寒,肝病者感觉热,为“不喜者”,难治。余臟依此类推。
这个条辨还有一个重点,我们在开药给病人吃的时候,有两个现象:一是药吃下去后会头昏,代表中病了;还有一种状況,中药之所以叫做药,不叫做食物,就是因为它难吃,好吃的一般我们都叫做食物,不叫做药,而当你拿很苦的药给病人吃的时候,病人居然说“哇!这个药真好吃!”于是一直吃下去,这也是药到病除的现象。
当病人本来已经不吃食物了,突然之间又吃的很多,这时病人会发热,这就是所谓的“除中”,即胃气没有了,是很危险的症状。
十七、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这里举例了猪苓汤,猪苓汤是肾结石的方子:泽泻利胸腔、头、四肢及全身的水,茯苓利三焦,猪苓利下焦,这三味药一起用时,把身上所有的停水集中到肾,滑石把石头带出来,为防止锋利的石头表面刮破肠壁,用阿胶止血,膀胱结石亦可用。
肾结石为臟里有实,阳入不了阴,会发热,故渴。
臟就是藏在里面,不一定是臓,是病藏在里面,譬如说藏在大肠里用承气汤,张仲景就是这个意思,要“随其所得而攻之”,上焦积水如脸肿用泽泻、中焦积水如肚子大用茯苓、下焦积水如小腹大用猪苓,处方就是这样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