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之前,先说两句题外话吧。
这篇文章无论深刻也好浅显也罢,我都心怀感激。因为仿佛是我的脑海中有一股喷薄而发,早已沸腾满溢的力量在不断冲击着我,让我有一种感觉,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说不可的感觉。让我有一种感觉,即我不过是一个执笔人,另有一种力量要借我的笔将它自己完整的表达出来。
所以,无论如何,我能有幸为其执笔,幸甚至哉。
另外在此由衷感谢我的诸多朋友,我在动笔之前对于困扰我良久的大问题向他们征求了答案。纵然我心中已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次次重新冲刷着我的心,我在与他们交流,追问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震撼,快乐,与满足。
《解忧杂货店》中,浪矢老爷子曾经说过“人的心声是不能忽视的”,一下子听到了各位如此众多,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的心声,我深感荣幸,同时又未免觉得愧疚与不安,我深恨自己尚且一无所知,所见所闻所阅都甚少,很多时候只能用浅显粗陋的语言与想法同各位交流,实在惭愧。但是获得的终究是乐趣更多,与各位的交流途中,我一次又一次发觉了思辨的乐趣,很多原本淤积堵塞的思路,不解的困惑仿若柳暗花明,竟然转瞬便豁然开朗,在此我唯有以真挚的感谢作为回报了。希望各位都能循着内心,找到自己的路,认识,成为你们自己。
以上,再次感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路遥不可期,所幸我们并未独行。
在我尚且短暂的阅读生涯里,如下几本书有如明灯,为我照亮了一条闪光的路。我将它们列在下方,谨以此作感谢。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刀锋》威廉·萨摩萨特·毛姆
《纳齐斯与戈德蒙》黑塞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
《苏东坡传》林语堂
想了很久,决定从题目开始说起吧。
而说到这个题目,又不得不谈谈我自己的阅读经历。
我其实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了。
小学的时候就特别爱看书,当时报刊亭子里总有买《故事会》的小本,我妈经常就是一买就买一沓子,买回来扔在厕所供全家人阅读。所以,我小时候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都是在马桶上度过的,纵然环境不是很好,我仍然乐此不疲。
打小我就自觉懂得很多道理,不过我想这和性激素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我的早熟更多是由于市面上一本一本的鸡汤小说。因为爱看故事,那种鸡汤故事又仿佛对当年的我有种魔力,每次看的时候目不转睛,看完又经常合书,闭眼,长叹一气呵成,今天又懂得新的道理了呢!
后来终于智能手机上市,我省了一大笔买纸质书的钱,感谢网络小说!让我那时候营养终于得以赶回同龄人的标准了。《斗破苍穹》,《武炼巅峰》是我记忆犹新的两个系列小说的名字,那会看书的时候拳头常常是紧握的,眼睛常常是通红的,走在路上通常是生风的,好一个斗宗强者的气派,当真是恐怖如斯!总之是喜欢的不得了。
再后来挨到高中,有一天看到王朔大爷的一本《我是你爸爸》,心里觉得好玩,抱着看不懂也可以拿来欺负人的态度看了看,遂一发不可收拾了,每逢空闲必然手捧一本王朔的小说,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但是,所谓开始的早,并不意味着真正开始了。于我自己而言,真正的阅读开始之前,读书大多只是出于对某一题材,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产生的行为。
而一旦阅读真正开始,往后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寻找答案。
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我产生问题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里讲了几个反传统的故事,充斥着叛逆,欲望,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对社会道德假面的锋利谴责,更堆满了有关及时行乐的段落和句子。
当时的我是深受震撼的。
也许因为我正处于高中,叛逆的情绪仿佛一把干柴,而这本书则恰好就是那团烈火。无数的问题在火光腾起的一瞬间涌现在我眼前了。
例如,人生真的很短,我们究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既然人生苦短,何不用尽全力去追逐快乐?去抓紧时间让自己开心?
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当时的我也不可能有答案。我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甚至都没有逐上好的流的学生,小时候大家都报奥数班,我也报,有的人学了几个月不坚持了,我也退出了。大家都想直升本校高中,我也想直升。有的人一边学一边玩,嘻嘻哈哈直升了,我一边学一边玩,嘻嘻哈哈留在了没直升的教室里,看着走了一半人的教室,说不出一句话。留下的人有人志愿去更好的高中,我也志愿去更好的高中。
可是波涛汹涌啊,又有几朵浪花能随着最初的波浪一直前行,一个大浪拍过来,剩不了几朵的。
当时看到王朔这本书的我,早已看不见当初跟我一起的浪花们了。
我深感恐惧,压抑,窒息,好像血液涌到眼睛里了,我看不清书上的字,也看不见前面的路了,我不敢再迈出腿,因为我已经害怕再一次跌倒了。
不过好在高三最大的事冲淡了这种令我心惊肉跳的情绪,在高考的日子里,这些书却也给了我安慰,让我对生活依然怀揣最好的热情,我依然在心底存着这无数去行乐的梦。
然后就是高考后的那一场深思了,我在《写在十九岁生日前一晚》的那篇文章里记录了当时大抵的心路历程,在此就不赘述了,那次深思过后,我终于开始思考这些已经被问了千年之久的大问题。
我当时是从一种很不甘心的情绪出发的,日后的生活我好像一眼可以看到头,那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不如曾经同行的浪花们吗?我不服,我越是不服,越绞尽脑汁的思考答案。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发觉我的阅读有了意义,同时发觉它轻松无比。我一无所知,正是最大的动力,我想寻找还伸手够不到的答案。与此同时的,我有幸找到了一把能解开锁的钥匙,它叫智慧。
费了好多斤口水去回忆我的阅读生涯,是因为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极大部分来源于书籍,它们应当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如果现在的我算是被“启”了的话)。
我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正如“一千份哈姆雷特的答卷”一样,是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的,并且自己与自己不同时空的答案亦会存在不同。因此或许有,或许永远没有填好答案落笔的一瞬间,它们依然要被问很久,很久。
不过好在,我意识到无论是从生活,还是从书籍,艺术当中我们都能获得智慧,它是解题的关键。好在它没有上线,这意味着我们也许永远处在“无知”的状态,由此,我们便可以不断推翻自己,从而不断寻找答案了。
现在我会写下自己目前的回答。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或许真的存在纯粹的两个极端,但是我们一生难得遇见一两个这样的人。太多的人在思维的乐园和物质的生活中徘徊,摇摆,我们会偏向其中一方,但是由于自身的负累,不可能完全舍弃那另外的一边。
那么我的问题是,精神和物质,二者真的是绝对对立的一对儿矛盾吗?这二者能不能相统一,在调和中同时存在?是否有一种状态,仿佛一团烈火在大海中平静的燃烧?
烈火,是欲望,是满足欲望的行动力,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喷薄而发的活力与生命力,让你去释放自己的本能,它就在那永远燃烧着,而自己的本能也随时准备好排山倒海一般涌出。
可这团火又生在无垠的大海中。这海是精神的家园,思维的天堂。它带给你不可替代的宁静,平和,你尽可以承受接纳万物而不起波涛,你在其中思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你在其中渴望探求未知的一切。
我不知道这样的状态是否存在,就好像明知生之须臾,千百年后你我不过都是质子而已,但是又被无限的活力充斥,想要去感受,去觉知快乐,幸福,苦难,痛苦,觉知一切,觉知自己的存在。
我常常能感知到自己有一种汹涌的生命力,像一种冲动,想看,想吃,想触摸,想拥抱,想赞美,想沉浸,想觉知,想爱,想恨,想要不加约束的自由。但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及时行乐”,我的欲望源自本心,它始于一颗想要觉知的心。我不认为生活,生命的意义仅仅是获得快乐,而是在于体验,在于觉知。
这个概念来自于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上曾经讲到过的印度哲人的思考,“让觉知流动,但不成为”以及“共情”的概念,共情,即当我体验到了你所体验的一切,我便成为了你。
那么我认为的存在,即是体验,觉知的过程。我觉知到了快乐,幸福,痛苦,悲伤,当我沉浸于觉知中,我就成为了我所觉知的一切,而此时此刻“我”便是这一切,因此我也便是存在的。
于是之前有感而发,写下了如下文字
我即是你
可当我是你的时候
我又是谁
那么只要体验存在,我便存在
我是体验的总和
那么我将是迅捷呼啸的雷霆
我是明亮炽热的火花
我是阴暗潮湿的泥土
我是彻骨的寒我是晶莹的雪
我是冲动,是愉悦
我是遗忘,是解脱
我即是你,我即是一切
不过我又深深体会到,深深爱着思维带给自己的宁静和安详。朋友说,思维的乐趣在于,当你沉浸其中,就仿佛自己开了上帝视角,凌驾于非常的高度来俯瞰当下,仅仅发觉这一点便很爽了。
但于我而言,更多的愉悦,是思绪通透的那一瞬间,仿佛从一个点炸裂了一个西瓜,里面清凉沁脾,带着淡淡却绵长的喜悦蔓延到心里每个角落,久久不会散去,每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回答,都亦可以收获长时间的平静,而这种宁静,是不为外界所干扰的,它有着强大的力量,让你永远对未知充满好奇,永远期待明天。
有人说思维的尽头往往伴随着绝望般的痛苦,我不否认,知晓生命的无常和须臾,思索万物的本质就好像在向思维的深渊凝视,可是深渊当真可怕吗?深渊中有什么难道不是下去了才知道吗?木心先生有句话说,深渊之中亦有万丈前程,为何未知的事物总被打上“可怕”的标签?况且既然未知不可避免,恐惧又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那么这样看来,二者对我而言都相当重要,但我并不认为自己真正达到了所追求的平衡状态,那种状态太过于理想,不过换个角度而言,理想未必是不能实现的。
朋友说,精神和肉体是相辅相成的,肉体上的满足,能够给精神的腾飞提供稳定良好的容器,而精神的富足又带给肉体生活的活力,我很认同。
究其内心,我现在更爱兽性的自己,也许跟年龄有关,我们正处在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阶段,用《黄金时代》王二的话说,我们有充足的精力,心情去感受,去爱。这很棒,我希望自己在一个该狂的年纪,猛烈肆意的燃烧。但正如《沉思录》里面反复告诫的,不要忘记内心深处的神明。能与它对话是最大的幸运,我需要它那如同第三只眼一般的视角,时刻关注着,洞悉着眼前的万事万物。让我不惧怕在烈日下前行,不畏惧在黑暗中奔跑。
我想这两条路正如同海水与火焰,它们同样重要,《纳齐斯与戈德蒙》中纳齐斯用一句话形容了这二者。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
它们都有着无限巨大的力量。朋友说,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没有错,最重要的是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我想不仅对世界如此,更重要的是对内心的真诚,无论是哪一条路,都只有在直面内心的坦诚下,才能在途中寻得答案。
最后用一句我很喜欢的心理学的话来收尾这扬扬洒洒四千余字吧,是这样说的。
“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
我们都还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