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和读书会的朋友们一起共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我第二次拿起这本书来读。
初次听这本书说是比尔盖茨推荐的,就觉得应该是一本励志书,看了作者简介的确是个励志的人。17年从未受过教育的大山女孩,上了大学进了哈佛读了剑桥的博士,多么励志。可是读了这本书,看到的全是一个从垃圾堆里爬出来走出大山的女孩儿,在追求教育过程中与原生家庭不断的撕扯,不断地挣扎,满是伤痕。
父亲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是像山一般地存在,父亲是每一个孩子最初的偶像。他高大巍峨,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年纪,会肯定地认为父亲是说什么都是对的。
塔拉也不例外,父亲就是这样的存在。他说世界末日会到来,我们需要源源不断地准备生存所需;他说喝牛奶是罪恶的,吃蜂蜜是善事;他说教育是政府派来的魔鬼,是给人洗脑远离上帝的;他说医院也是政府罪恶的帮凶,生病也不能去医院。女生如果穿的裸露或者稍微打扮的漂亮引人注目就是不道德的。她是相信这样的,也认为就是这样的。所以当奶奶跟她说带她暂时离开大山去上学,她选择了不去,她认为自己是“择善”的。当外婆跟她说你要干干静静,上过洗手间之后要洗手她觉得外婆是格格不入的人。当哥哥泰勒突然有一天坚定地违逆父亲的旨意——离开大山去上学,她感受到了泰勒的背叛。从前她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后来她去读了大学,发现书本的知识和父亲教育的完全不同。同学们漫不经心的在冰箱里塞满牛奶、鸡蛋、意大利面和可乐,她从前的教育告诉她这是罪恶的;女同学们穿着露膝短裙,低V字领衣服从不觉得自己是低贱的;每周洗一两次澡,也从不用香皂,同学们无时无刻不在洗手,还用异样眼光看她从卫生间出来径直走掉,她们的眼光让她想到外婆曾经也这么看过她;与男朋友一见钟情,自己生病坚持不肯吃药,男朋友沉默了,然后问她你认为这些吃下去会发生什么?她发现没有其他人家庭和自己的是一样的,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是特殊的。她开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于是她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家庭。从前她不了解外婆,和用父亲一样的眼光看外婆。但是多年之后通过姨妈和舅舅的眼光,发现永远保持恰到好处的礼貌微笑,眼睛充满善意的外婆绝不像她看上去的那样。外婆来自于父亲是”酒鬼“的非正常家庭,这让她致力于构建完美家庭,尽力给自己孩子良好的出身避免孩子像曾经的自己因为出身拥有不完美的人生。而母亲执意反抗外婆的意愿,外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女儿把自己隔绝在大山里,封闭在幻觉和偏执筑起的高墙内,同样地,外婆也了解她所经历的,见证了原生家庭和偏执狂是如何瓜分她这个外孙女的人生的。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父亲,照片中结婚时的父亲是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巴克峰赋予了他超越同龄人的稳重,健壮的身体。但她认识的父亲却和照片里的年轻人判若两人。父亲是一个疲惫不堪的中年人,整天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相信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在她接受的学校教育中,她察觉到这个功能健全的,头脑清晰的父亲患有某种心理或精神疾病。而父亲的偏执狂也让哥哥肖恩受到了某种折磨,而变得暴力扭曲。
当她受到了这些年的教育之后,她走出和背离了那座生她养她的大山,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这座大山。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一切都自有因果。只是自己在离开这座山的时候,被家庭、被亲情用力撕扯,再也不被家庭接受,她坚信自己回不去了,她注定要奔向属于自己的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