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秋时节的荷塘,花已残,香已消。一妙龄少妇轻解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之上。只见她深情地凝望远空,观云卷云舒,赏雁群飞舞。那期盼的眼眸是在寄希望于南归的大雁将锦书捎来吗?然雁过之后低头看看落花流水,一种离别的相思顿时涌上心头。该如何排遣这心头相思之苦呢?刚想让这思绪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却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的这首词作于她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蕴含着她不忍离别的款款深情,是一首工致精美的别情之作。我自认为不能在文气流动、词采精炼上保留原有词作的韵致,怕误了“千古第一才女”的美名。不过细想来,我本庸人,何必自扰。姑且用自己的真心去触碰才女的情感与才情,哪怕有一处是相融的,也是极好的。
�
我始终在探寻,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情义让原本“见客入来,袜滑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俏皮少女,演变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多情少妇的呢?此情,究竟为何情?这得从他们缠绵悱恻的情爱故事说起吧。
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门当户对,意趣相投,诗词唱和,水乳相融。二人结婚之时,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且在太学读书,没有俸禄。夫妻二人的日子虽贫寒,可是为了共同的爱好,经常典当质衣来搜罗金石书画,把玩观赏的同时不停地说说笑笑,不乏浪漫与温馨。闲暇之余,他们还一起赏花赋诗,倾心交谈,在文学上棋逢对手,情感上恩爱缠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双方都遇到了那个三观一致的人,那个懂你的人。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在他的心中变得妩媚妖娆。
如此幸福甜蜜的婚后生活,怎能不让当初的俏皮少女褪去娇羞?而赵明诚的偶尔出京远游,又怎能不让李清照倍感思念与伤感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道出了女词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情。二人既是知己又是夫妻,这种独特的爱情,又怎么会不让人如此惊羡呢?
回到这首词中我细细品味,同样的离别,同样的思念,又一次萦绕于李清照的心头。想念却又无法相见,牵挂却又无法触及,此情真的没有方法可消除,不是浮现于眉头就是攀爬上心头。“才下”与“却上”跌宕起伏,“眉头”与“心头”遥相呼应,绝妙得把女词人深情款款的思念之情描绘得如此情真意切。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愁肠百结之感。而这种相思亦不是单方面的,此时的赵明诚也应该有和夫人同样的情感,深深相知相爱的两个人,虽然暂时不能时时相守,但却可以是时时相望的。不然李清照也不能发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感叹了。所念之人,分隔两地,心有千千结,却只能遥遥相望。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无奈“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愁何时休,此情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待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云中谁寄锦书来?”思之深,情之切。不然又怎会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消遣之举呢?我唯独喜欢这个“独”字,既写出了女主人白天孤身一人在水面泛舟之事,又暗示了离别的相思处境。昔日双双泛舟,而今独自一人,实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无奈“红藕香残玉簟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被词评家评为“不食人间烟火气象”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不仅总领了全篇,而且既写出了“红藕香残”的户外之景,又点明了“玉簟秋”的室内之物,点染了“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清秋时节,烘托了词人悲欢离合的心情。荷花残,竹席凉,表面上写寻常之事,实则暗含着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凉”的意境。这也暗藏了为何下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缘由。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其实,女人都是一朵花,豆蔻枝头绽放着芳华。红尘万丈、弱水三千,只为在心中寻到那一个他。如果坐到岸边用歌声去呼唤爱人,她会唱到沙哑。玫瑰的刺,梅花的冷,只想等到的是一颗心呀。女人都是一朵花,谁又愿化作春泥来护花呢?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不然为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无计可消除,月满西楼,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