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对于成功的一点思考

这两天正在听刘嘉教授的心理学基础讲座,今天的课里听到了一个有趣的词——“胜者恒胜”,也就是所谓的“胜利者效应”,越是成功者越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

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心理学说,这是错的,成功其实是可以被塑造的,它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也就是说,胜利的信心不是用失败换来的,而是需要用胜利来浇灌。只有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才有我们战无不胜的信心。

想起来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教育:我从小就是老师眼中学习优秀且听话的好学生,对自要求也很高,然而在我每次考试获得班里第一名回家高兴地回家跟父母分享的时候,父母却总是用各种话来打击我,比如:一次考好不代表每次都考好;这次考好了很可能下次就考不好……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是,一直保持成功不好,孩子需要有失败的体验才能进步,或者创造挫折也要让孩子体验失败,因为他们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

然而给我的感受是,我的成长之路是孤立无援的,考差了肯定是要面对自我否定和责备,以及父母的批评和负面情绪,然而考好了依然得不到肯定和表扬,所以感觉时刻处于一种不健康的超常的压力状态和不安全感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生活稳定下来,这种不安全感才逐渐好转。

所以对牧牧同学的教育,我也时常觉得无助而茫然。因为从内心来说我并不认可父母曾经对我的教育,但是到底怎样是正确的方式也没有明确的方向。之前也看了不少育儿的书,如《虎妈战歌》、《正面管教》,但是感觉这些都只是“战术”,并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心理学显然解答了我这个疑惑。

今天的课也刷新了我的常识,老师说,成功是一个可以被灌输的概念,成功等于对伟大的渴望加上用胜利来浇灌。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确实如此。记得我小时候正是因为一年纪拼音学得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此激发了学习的信心,越发努力学习,再受到更大的表扬和肯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优秀学生的路。

也符合目前我自己琢磨的对牧牧同学的辅助矫正方式:先设立一个个小目标,从基础开始一点点取得进步,然后激发他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再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螺旋上升,最终建立坚定的内心和独立的人格,以及自洽圆满的自我。

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需要培养“成长型思维”。

不管处于年龄的什么阶段、什么处境,都要用成长型思维取代固定型思维。遇到失败,找出方式和路径的问题,加以改进,而不是首先自我否定“能力不行”、“没天分”。相信自己能改变,成功并非因为我们的“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毅”。

不管是牧牧同学,还是我自己,都值得铭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