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而为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由内而外造就自己(完结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史蒂芬.柯维说:“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我认同。

保持清醒和觉知的心,可以在刺激与回应的这段距离中发挥作用。越清醒,距离越长;越无明,距离越短。

在被外界刺激之后,我们可以选择回应的方式,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刺激,这就是内在的心的自由。

我反省,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清明,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愿迈开觉知的第一步――打开自己,里面有太多的尴尬、丑陋、污秽、创伤、窘迫、羞愧。

我们退避三舍,是不愿意也很难做到承认这些东西是自己的。

我们希望有一种平安、幸福和快乐是可以建立在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的基础之上的,而至于里面被包裹的部分,就让它自生自灭,最好永远都不会露馅,最好这幸福快乐是永恒的。

这就好像在一块儿板结的土地上种菜一样。土壤的成份里饱含着负能量,连菜籽都长不活养不大,如何能有幸福快乐的收获?

带着不堪重负的心事生活,带着对万事万物的偏见生活,是最痛苦不过的。

一颗无法打开、袒露的心是很难保持觉知的,也很难做到清明,因为阳光不会射入一道紧闭的门。

一个瓶子里装满了泥沙、砾石,即便将它静置,沉淀后的水也所剩无几,更难做到清净。要换清净的水,就要把里面的东西都倒出来,瓶子洗一洗,再渐渐地注水进去。不能注的太满,要保有流动的空间,这样可以经常不断地更换新鲜的、有活力的、有养分的清水,与原有的合而为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说保持觉知的前提是打开自己,那么第二步就是自制,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中有谈到这点。

自制,在我看来,就像制动器。开车如同生活,在行进的过程中何时刹车,踩刹车时是轻是重,力道的大小,是技术也是艺术。

懂得自制的人,是令我钦佩的,这就像对惯性说“不!”,对习气说“不!”,对被情绪越来越疯狂的裹挟说“不!”一样。

做到自制,需要有很强的自控力。我想,这也正是禅修中强调的“定力”吧!

史蒂芬.柯维在本章中举了一个他与太太互相学习深度沟通的例子。他说:

“心照不宣的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
因此尽管我们心里很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还是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让双方倾吐心事。”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触特别深。

对我而言,这样的沟通原则不仅仅是对亲密关系,在同伴之间,好朋友之间,都应尽量做到如此。

在沟通尤其是争辩中,我是特别容易让人感到咄咄逼人、霸气凌人的那一方,很多时候争辩的结果已经不重要,是我争辩时的口吻成了对方新的痛。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不自制的,我根本没想过要踩刹车。相反,我把油门踩到底再一路碾过去,对方的感受可想而知。

所以,要自制,才有觉知。

也许,有朋友会问:“觉知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要保持觉知?”

保持觉知,是为了远离痛苦和烦恼,结束分裂,合而为一。

保持觉知,是为了将无明化入光明,用光明的智慧观照、指引我们的生活,从而获得成长在健康的土壤上的快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是我最喜爱的一章。在这一章中,史蒂芬.柯维的很多话在我看来,都句句如金。他说:

“看似琐碎的小事,往往也源自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如果只看表面而没有挖掘深层的敏感问题,无异于在践踏对方心中的圣土。”

感同身受。

我们习惯本位主义,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那点儿有限的、可怜的认知去衡量别人的想法、行为和感受。这是非常糟糕的。

“你那点儿小伤算什么?”“这点儿小事儿也值得哭?!”“就为了这芝麻大的事儿,翻来覆去说过好几遍了,有完没完!”“你这是要干嘛?抓住辫子往死里打吗?!”

这样的话恐怕并不陌生吧!

当我听到的时候,我的情绪,瞬间又复杂了很多。

先是委屈,“你怎么能这么说我?”

然后是自责,“是吗?是我小题大做了吗?难道真的是我错了?”

接下来是愤怒,“你怎么能这么说,你懂什么!你不仅不能理解我,而且竟然还用这样的态度来说我,这只能说明你太不理解我了!”

最后是伤心,“我本来已经很难过了,你还用这样的话来伤害我……”

如果我们不愿意再被这样对待,那么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不要这样对待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懂得同理,换个角度去思考。

之前看到的一句话说“坚持写作,让生活保鲜”,在这里史蒂芬.柯维说“爱情保鲜的秘诀就是交谈”。

我们都想要有灵动的生命,生机勃勃的爱情和生活。要拥有这一切,就要做到由内而外的努力。

由外而内的手段是控制,是技巧,是权宜之计,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本文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改变,定是要由内而外发生的。只有从最基本的思维、认知、行为模式心理动机下手,才能够根除长期潜在的问题。

由内而外的努力,是建立起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坦诚的关系,它的作用和影响是由外而内的改变与诉求所无法替代的。

中国人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追求和睦的家庭,因为和睦的家庭里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在大家族中的亲人之间,有一种有效的、健康的相互依赖的家庭氛围,这种氛围可以给予每一个个体非常强大的力量,让他们感到被支持、被关注、被呵护、被疼爱。

家族中后代的行为模式,往往会从祖辈那里继承而来。这种支持、关爱、信赖和根的感觉,本身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需要的正能量。

当我们心中充满这种能量,并且可以从家族中源源不断地继承这种能量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能量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并传播给身边更多的人。

这就是我们能够为家庭和社会所作的贡献之一。

追本溯源,我们的祖先本为一体,我们与众生本为一体。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史蒂芬.柯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